《阿司匹林傳奇》—千年靈藥的偵探故事

 

 白柳的樹皮中可提取出水楊酸。

 

  我們不知道第一個把柳樹放進嘴裡嚐的人類是誰,但古希臘人跟埃及人、乃至蘇美人都曾對那種葉子細細長長的植物感興趣。這些古文明的斷簡殘篇中不約而同提到柳樹的功能,凡是發燒、頭痛、風濕,服用一些柳樹皮可以奏效。距今三千年前的埃及醫藥文獻「埃伯斯草紙」(Ebers Papyrus)便記載有柳樹的功能,西元前四百年左右,希臘的希伯克拉底也發現柳樹皮能治療頭痛和分娩疼痛。

 

  到了十八世紀,一名英國神職人員史東(Edward Stone)為了對抗當時流行的瘧疾,而重新注意到柳樹。史東提出的理由很簡單,他覺得柳樹吃起來苦苦的,感覺跟昂貴的金雞納樹(原產於南美,當時為珍貴藥用植物,可提煉對抗瘧疾的藥物奎寧)很像。柳樹在歐洲隨處可見,非常便宜,而把柳樹皮磨成粉之後給發燒的人服用,好像有點用處。當然柳樹與金雞納樹的功能及成分其實不一樣,但史東推廣柳樹粉之後,歐洲的科學家開始研究其中的成分,發現了「水楊酸」(Salicylic acid)。

 

  至此,人類還不算真的發明了阿司匹林。十九世紀許多科學家開始動柳樹成分的腦筋,成功提煉或合成了柳苷、水楊酸等東西,但都沒法完全解決這些物質傷胃的問題。另外,有科學家很開心的從繡線菊中提煉出了繡線菊酸,但又失望的發現繡線菊酸其實就是水楊酸。直到1853年,法國化學家熱拉爾(Charles Frédéric Gerhardt)發表了他的一個新嘗試,將水楊酸鈉變成乙醯水楊酸,「拿掉點強酸,換上些弱醋」,傷胃的問題便可大大減低。不過因為19世紀的實驗室其實不太穩定,這項研究相當浪費時間,熱拉爾不久之後就對這件事失去了興趣。但熱拉爾放棄的這個乙醯水楊酸,就是後來所謂的「阿司匹林」。

 

終成藥丸


德國人艾倫亨格,阿司匹林問世的推手。

 

  1897年,日益茁壯的德國製藥公司拜耳(創立者本來是個染料鉅子),充滿雄心壯志的醫藥研發部長艾倫亨格(Arthur Eichengrün)決心研發出不傷胃的水楊酸藥品,於是他把這項任務交給旗下的年輕化學家霍夫曼(Felix Hoffmann)。霍夫曼是個實事求是的研發人員,便著手去找過去相關的藥物研究,發現熱拉爾已經提出了實際的作法。經過一番改良之後,霍夫曼終於成功推出了能大量生產的乙醯水楊酸。這時霍夫曼才剛滿三十歲。不過霍夫曼的另一個上司,藥理部長德雷澤(Heinrich Dreser)卻不太買帳,他比較關心自己親自指派霍夫曼研發的另一種藥物──二乙醯嗎啡,也就是海洛因。德雷澤在阿司匹林的報告上批了:「該產品沒有價值。」經過一些爭吵,最後還是由拜耳的大老闆授意正式上市。

 

  這件事情最後還有一個尾聲,德雷澤在阿司匹林上市的檢驗報告裡,隻字未提研發者霍夫曼與企畫人艾倫亨格的貢獻(艾倫亨格為了向德雷澤證明阿司匹靈不會傷心臟,還自己吞了一些)。而因為德國專利法不認為阿司匹林是新製程之故,也未能讓這兩個人得到專利的分潤。但德雷澤卻能依照規定,抽取其檢驗產品之分紅。結果,曾把海洛因推向兒童市場的德雷澤拿了不少他試圖丟進垃圾桶裡的藥物的好處,而身為猶太人的艾倫亨格之後自立門戶開的製藥公司不僅被納粹「亞立安化」(也就是猶太人不准許經營),人還被抓進集中營裡關了一陣子。二戰結束之後,艾倫亨格不曾停止抗議阿司匹林的利潤被德雷澤吃掉的事情。

 

1923年阿司匹林的廣告。二次大戰戰敗後,拜耳公司失去了在美、英、法等國的阿司匹林專利。

 

有助護心

 

  阿司匹林的誕生儘管有這些紛擾,但它的重要性與日具增。除了止痛之外,有些醫生開始發現它也可以預防心肌梗塞再度發作。20世紀開始,人們開始注意到心臟病的威脅。或許過去的人類從沒有機會成群地活到足以產生血拴與心肌梗塞的年齡,直到壽命延長到了某種程度,血管堵塞才成為值得關注的議題。一開始將阿司匹林用於臨床防止血管堵塞的人,是一個美國加州的家庭醫生克雷文(Lawrence Craven)。他注意到服用過量阿司匹林的患者會流血不止,因此聯想到是否它與凝血作用有關。儘管他的研究都只發表在沒什麼人讀的小期刊上,研究方法也備受抨擊,但克雷文卻說動了當地約八千名的成年人服用少量阿司匹林,而且他相信這減少了這些男女腦中風跟心臟病的危險。這是二十世紀五〇年代的事。有點尷尬的是,克雷文1957年猝死於心臟病。

 

  但這無礙於阿司匹林對於抗凝血作用的研究。二十世紀後期有許多研究試圖透過臨床實驗證明阿司匹靈有助於避免心臟病,然而始終苦於無法得到決定性的統計證據,在取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認可上受到挫折。為了取得美國官方的信賴,動用到了來自歐洲的專家向他們解釋元分析(meta-analysis)是怎麼一回事。到了這個時候,阿司匹林面對的已不再是化學問題,而是數學(統計)問題。最終,阿司匹林在對抗心血管疾病上的療效大致得到了肯認。但下一步科學家們還想知道它是不是可以抗癌。

 

預防癌症

 

  一片小藥片可以退燒、止痛、防止中風又能抗癌,聽起來真的非常不可思議。最初在尼羅河畔因為牙痛而咬著柳樹皮的古埃及人,應該也完全想不到會有這麼一天。不過的確有研究指出,阿司匹林對於結腸癌有預防作用。直到現在,研究阿司匹林的論文已經有2萬6千篇,到底阿司匹林還有什麼別的功能,則仍在持續被發現中。

 

  最後,把焦點挪回到這本書《阿司匹林傳奇》上,由英國人寫起藥的故事,不免有一種像在讀偵探小說的感覺。這本書的風格是非常縝密且充滿細節的,也對於掌握藥物的歷史有些幫助。不過簡體字中文譯本並不太令人滿意,一方面是裡頭出現的許多重要名詞(包括人名與物名),無論內文、註腳或卷尾都沒有標示原文;另一方面則是譯文不太通順,且充斥著大量令人費解且有礙於閱讀的俗語。

 

  這麼一本有趣的書,沒有繁體字版本是個遺憾;而簡體字版對台灣讀者來說很難讀則是更大的遺憾。但無論如何,光就實質內涵而言,仍然值得推薦。

 

 

《阿司匹靈》簡體中文版書封。

 

 

書籍資訊

書名:《阿司匹林傳奇Aspirin: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a Wonder Drug
作者:傑佛瑞斯(Diarmuid Jeffreys
譯者:暴永寧、王惠
出版:三聯書店,2010

 

本文原刊載於國立台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網站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