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夠有錢所以可以不結婚

女性主義者經常對婚姻的優點提出質疑,並鼓勵其他女性同胞可以選擇保持獨立的單身生活。

 

編譯|Mumu Dylan

 

 

  隨著時代變遷,越來越多的單身女性推崇「反抗父權」抱持不婚主義,但統計數據顯示:當低收入的未婚女性選擇單身時,將面臨巨大的經濟挑戰。

 

  前白宮新聞秘書阿里‧弗萊斯徹(Ari Fleischer)在《華爾街日報》發表社論提出他的看法:當討論到為什麼有些美國人富裕、有些人不是的時候,「結婚率差距」應該是任何議論的核心問題。他引用了一份有關不分種族的單身女性和已婚女性之間存在巨幅收入差距的統計數據,並主張若女性留在學校一直等到結婚生孩子,這些差距將會縮小。

 

  而撰寫低薪勞工處境《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Nickel and Dimed:On (Not) Getting By in America)的暢銷書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契(Barbara Ehrenreich),在一場談論女性貧困的座談會上反諷說道:「當你們對女性說『想要擺脫貧窮就應該要結婚』時,我的問題是女性應該要嫁給幾個男人才行?嫁給一個時薪十美元的男人毫無幫助,看來我們得要嫁給三或四個男人才能解決。」

 

  這段發言引來笑聲和掌聲,顯然多數女性聽眾認同她犀利批評「用結婚解決收入不均」的看法。

 

對貧困的女性來說,選擇結婚或不結婚決定了她未來的經濟情況。

 

  但事實是,收入情況確實顯著影響了女性是否有「要不要結婚」的選擇權。自認女性主義者經常對婚姻的優點提出質疑,並鼓勵其他女性同胞可以選擇保持獨立的單身生活。

 

  如果你受過良好教育、有穩定收入,並生活在可以找到不錯結婚對象的環境時,表達反對父權的立場時的確容易許多;但對於貧窮、未受良好教育,尤其是已經有孩子的女性而言(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統計數據,每五個新生兒中就有兩個是由未婚媽媽產下),「要不要結婚」這個問題就有很大的不同:這是個讓孩子在單薪或雙薪家庭下成長,自己或是有人能幫忙做家務和帶小孩之間的選擇。

 

  這就是兩者最大的區別:對貧困的女性來說,選擇結婚或不結婚決定了她未來的經濟情況;而對於富裕的女性,決定是否結婚則是關於獨立性、生活方式,以及與「父權博鬥」的選擇。統計數據告訴了我們尷尬的事實:已婚婦女的財務情況,往往比未婚女性要好得多。

 

這是個讓孩子在單薪或雙薪家庭下成長,自己或是有人能幫忙做家務和帶小孩之間的選擇。

 

  「要不要結婚」早已是媒體大量報導的議題,但媒體所報導的類似故事背後,卻隱藏著根本分歧。好比說《紐約時報》刊登了兩篇有關婚姻的文章:一篇是關於35歲的阿根廷女子擔心婚姻會奪走她的自主性;另一篇則是關於貧困的單親媽媽,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劣勢。第二個故事中的女子並不在意被男性控制,或是失去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因為她真正擔心的是:一份收入要如何負擔房子,還有讓兩個(或更多)人衣食無虞。想要某種生活方式,或想要對抗社會施加的結婚壓力,其實是某些人才能擁有的煩惱。

 

  當然,這並不是說所有的低收入女性都應該要結婚,也不是指責她們不結婚是錯誤,更不是像弗萊斯徹爭辯說結婚是解決收入不均的萬靈丹。但這確實是「對抗父權」和統計學現實「婚姻對女性經濟有益」之間的重大問題。

 

  當碧昂絲唱著「All the single ladies」分享她的觀點,提倡女性不婚和有權做出選擇時,別忘了還有另一群貧困的女性,由於收入不平等、或沒有一技之長而無法輕鬆地養活自己(或者她們的孩子)。我們不應假設兩者所面臨的情況完全相同,因為對她們來說:不結婚反而是種奢侈的選擇。

 

 

參考報導:《Atlantic

 

圖片出處:AtlanticPinterest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