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青少年評論文學獎直播逐字稿

 


主講人:書單評審|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萬毓澤

主持人:書單評審|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蕭育和

 

蕭育和評審委員(下簡稱蕭):

大家午安,我是第一屆青少年評論文學獎書籍類評審委員蕭育和,今天我們特地南下高雄來到國立中山大學,在我身旁的這位是本日即將代表全體評審頒獎的青少年評論文學獎委員,中山大學社會系的萬毓澤老師。

 

首先,要非常恭喜所有參加第一屆青少年評論文學獎的每一位同學,無論得獎或未得獎的,這是個史無前例的比賽,你們就像是開船前往一個沒人去過的夢幻島一樣,光是完成這個挑戰就非常了不起,有沒有取得大祕寶並非重點。這是為何你們的作品全部都公布在評論文學獎專屬官網的原因,因為你們真的做的很好。

 

接著,在這裡要請萬毓澤老師幫我們宣讀得獎者姓名。

 

萬毓澤評審委員(下簡稱萬):

很榮幸能夠擔任第一屆青少年評論文學獎的書籍類評審,現在我要來宣布本屆得獎名單。

 

第一屆青少年評論文學獎書籍類首獎得主為目前就讀高雄中學的歐孟哲,他以《正義與差異政治》奪得首獎;書籍類佳選得主有兩位,分別是就讀高雄女中的廖佩萱,以《地下紐約:一個社會學家的性、毒品、底層生活觀察記》得獎,另一位是就讀於中央警察大學的黃俊皓,得獎主題為《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

 

電影類首獎得主為就讀海洋大學的李賢恩,得獎主題為《2001太空漫遊》。影評類佳選澤分別由就讀台灣大學的歐陽如昕,與投稿時就讀師大附中的韋晢獲得。恭喜以上這些得主。

 

蕭:

恭喜電影與書籍類的得主。在這裡我們想請教一下萬老師,第一屆青少年評論文學獎是台灣從來沒有出現過的知識比賽類型。當文學獎指定書單剛出爐時,引起了不少矚目,贊成與質疑的聲音都存在,有些人認為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嘗試,也有一些人懷疑這份書單對高中生來說不會太難嗎?萬老師對此什麼看法嗎?

 

萬:

當書單剛公布的時候,如果有留意網路討論的話,可以發現一開始大家對於書單的接受程度幾乎可以說是毀譽參半,引起了不少爭議。(笑)簡單講一下我的看法,這些抱持質疑的人,基本上就是認為舉辦比賽、指定高中生去閱讀這些乍看之下有些困難的書籍,是否有鼓勵「精英主義」的嫌疑呢?我想針對這個問題做出回應。

 

我認為,這種看法事實上是混淆了一些重要的概念。首先,「精英主義」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精英主義是一套社會制度,意思是說,我們透過一個篩選的程序,篩選出社會上相當少數的一批人,然後把不成比例的資源投注在這一小群人身上,讓他們成為社會中的支配者。顯然地,當時網路上許多評論是沒有搞清楚精英主義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把「精英主義」這個詞彙當做是「精英心態」的意思在使用,如果你真的了解精英主義是什麼意思的話,就知道青少年評論文學獎這項比賽根本就與精英主義沒有關連,反而是其他現行的社會規則,譬如說指考,採用了特定的標準去篩選青少年,某些人可以進醫科,某些人可以進電機系,那種東西才叫做「精英主義」。

 

既然這個獎項跟精英主義沒有關係,那又是否有鼓勵「精英心態」的嫌疑呢?譬如,讓一些人覺得自己很厲害,產生「我在高中就念這麼難的書,所以我比你們都了不起」的心態?當然,不排除有這樣的可能性。但對我來說,這些書單上的書籍,介於「人文社會科學經典」與「人文社會科學普及」之間,我不認為年輕人讀了這些書,就能去跟別人說:「嘿,我比你厲害。」真正的問題反而是,在現行風氣下,高中生閱讀這些書是從來沒有被充分鼓勵的。

 

也正因為過去我們一直沒有夠多的獎項與活動,來積極鼓勵高中生閱讀人文社會科學的書籍,所以我更加期望未來能夠有更多類似於青少年評論文學獎的活動,可以讓更多的高中生一起加入,一起閱讀。對此,我是樂觀其成。

 

關於書單上書籍的選擇,我在比賽準備初期就已加入評審跟書單決定的行列,我認為這些書的難度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其實裡頭並沒有人文社會科學中真的「非常難」的作品。假如這書單上只有三本書,作者分別是康德、黑格爾、柏拉圖,我覺得這樣才會是很大的問題,因為這些書籍的意涵本身目前就連在學界都還有很多的爭論,要讀懂它也不是那麼容易。

 

在本次青少年評論文學獎的書單上頭,我認為相當好的一點是選擇的範圍很廣,拉出了難易度的層次光譜。如果想要挑戰自己,你確實可以從書單中選擇稍微難一點的書,但這種難的程度,又不到康德、黑格爾、柏拉圖那麼難。如果不想讀太難的書,也有許多接近人文社會科學科普的書籍可以選擇。

 

而最後從投稿作品看起來,同學們選擇閱讀的類型也相當多樣。各位當初在批評這份書單的人,恐怕也小看了今日高中生,乃至大一大二學生的能力,他們有些人平常就會讀書單上的某些書,甚至在課堂上也會討論。所以,我覺得最好不要拿我們自己的標準,輕易地去評斷現在的高中生。

 

蕭:

確實,我身為評審之一,親眼看到這些高中生的作品,也滿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他們整體來說表現得相當好。今天沒有到場的另一位書評評審,中正大學郭祐輑老師也說,本次比賽參賽者的平均程度令他驚豔。

 

這裡要提出另一個問題,根據主辦單位MPlus進行的網站使用者行為追蹤分析發現,評論文學獎書單發佈之後,書單上的上百本書籍迎來了一波熱賣風潮。接著,雲林縣政府文化局也按照書單跟影單全數下採。我們經常認為,要改變社會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不帶功利性質地去做一些文化上的基礎建設,很難馬上看到成效,有時候人們就會放棄。萬老師是社會學專業,對此有什麼看法呢?

 

萬:

呃,其實我不知道要怎麼用社會學「專業」去探討這件事…(笑)但我可以提供社會學角度的看法。從社會學的角度看起來,人的偏好當然會受到社會影響,這個「社會」可能是廣義的社會風氣,也可能是指同儕、家庭、師長的影響。

 

人的偏好受到社會影響,舉例來說,如果是二三十年前,我在讀高中的那個時代,完全無法想像會有今天這種給青少年的評論文學獎項,根本是不可能的。社會在改變,其中仰賴很多人努力推動,包括第一線的基層教師在內,我了解到有許許多多人在倡導高中生的課外閱讀──進行課外閱讀,不是因為可以馬上得到什麼立即性的好處,或換取功利性的短期目標,而是可能長此以往,逐漸改變閱讀者的人生。我們作為一個人,被所讀的東西漸漸堆疊起來,構成了更成熟的自我。

 

所以其實對於網路上有人討論評論文學獎書單,無論是正面或者負面意見,我都感覺到很高興,因為只要有人討論,就表示真的有人在關心我們現在的高中生、乃至大一大二的學生究竟都讀了些什麼。如果青少年評論文學獎繼續下去,有第二屆、第三屆,這份書單可以持續的發揮影響力,這其實是整體社會文化建設的一環,總是需要有人來做,對此我是相當期待而且樂見其成。

 

蕭:

這次比賽有趣的一點是,評審審查作品的規則跟學術期刊審查有一點類似,是「雙向匿名」,也就是身為評審看不見這篇文章是誰寫的、作者是誰、背景是什麼,都不知道;相對的,參加評論文學獎的同學也不知道評審是誰。萬老師當初在看這些匿名稿件的時候,有試著想像過背後作者是來自哪裡、什麼性別、就讀什麼學校嗎?事後有發現跟自己的想像有一些差異嗎?

 

萬:

其實我經常擔任各種考試與口試的評審,知道現在高中生的程度其實相當不錯,因此對於同學們表現良好一事,沒有太過意外。遍及六都乃至偏鄉的高中學生,都有程度非常好的。因此當初審閱這些文章的時候,我並不會特別假設這一定是來自精英學校,我並不認為這些文章一定是名校學生寫出來的。

 

倒是最後結果揭曉,我注意到我個人給予高分的作品,比例上比較多是南部學生,這倒是比較特別的事情。另外,在閱讀文章的時候,我會猜一猜,這位作者為什麼會選這本書?在書寫的時候,他/她在想些什麼?我會做這方面的猜測。裡面有些文章很有意思,像是書籍類第一名的歐同學,很明顯他有參與一些公共議題,進行過一些社會參與,才會寫出這樣的評論,因此我大概可以知道他可能是關心社會議題的南部學生。除此之外,作為評審為了維持公平性,我們並不會主動猜測參賽者的身分。

 

蕭:

這次比賽收到的稿件中,有一些特定主題受到較多投稿者青睞。譬如,就我個人的觀察是,轉型正義的主題在本次比賽中比較多人投稿。當然我們可以視為這反映了當下青少年的人文關懷,或者當下的社會氣氛讓青少年覺得某些議題是比較值得關注的。萬老師的看法是?

 

萬:

第一個是書單的選擇,我認為這份書單內容是滿好的。它的範圍相當廣,既有比較學術性的經典,也有能與台灣直接接軌的討論,譬如轉型正義的問題。這次來投稿的稿件,在主題的選擇上分布確實不太平均,有些書完全沒有人選,有些書則有很多同學都選。

 

許多高中生都選了轉型正義的主題,我認為這顯示他們真的關心。我發現這個現象的時候,覺得相當感動。因為如果我們的青年學生都不關心轉型正義的工程,那麼未來要推動就相當困難。如果去問現在的中老年人「轉型正義是什麼」?我基本上是沒什麼期待啦,因為這對他們來說太遙遠了,跟他們所接受過的教育也是格格不入。所以我們應該寄希望於下一代,這次的稿件中相當多同學選擇了轉型正義有關的書籍,表示他們不僅關心,而且認知到這與我們台灣密切相關。

 

再來是有些同學處理的議題是社會不平等、社會差異、標籤化的問題等等。這樣的問題在台灣也是相當嚴重,同學透過閱讀可以得到更多思考的資源,來幫助他們反省台灣的社會現象,我覺得這些都是辦這個文學獎特別有意義的地方。

 

蕭:

有影評評審在文章中提到,影評的「選題」影響很大,雖不至於百分之一百影響成果,但也是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也就是說如果評論的電影不是最經典的那些類型的話,得到評審青睞的機會就比較低,或者換個方式說,得獎作品所討論的電影,本來就已經是世間公認的經典。在書籍類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問題相對而言並不明顯,萬老師對此有什麼看法嗎?

 

萬:

有些書籍的評論相對比較好寫一點,特別是它與公共議題相關的時候。因為你可以有很多發揮的空間,你可以連結到我們台灣具體發生過的事情。而有些書的書評非常難寫,譬如共產黨宣言。我自己在評分的時候,會採取不同的標準。譬如像共產黨宣言這樣的作品,我的標準會稍微放低一點。因為我知道這樣的東西對高中生來說難度相對比較高,譬如你可能要知道十九世紀歐陸的政治史跟思想史才行,這對高中生來說沒有那麼容易。

 

至於公共議題相關的書,我的標準就會提高一些,我會希望你寫得更好一點。我會希望你能把書中的內容跟現實生活的議題更緊密的扣合在一起,我會去審視你的概念用得夠不夠精準。但是無論如何,作為評審還是希望能做到公平,不要讓投稿者因為選到不好寫的書就被刷掉。我在評審過程中一直試圖盡力做到這點。

 

但還是要給同學們一個建議:日後如果還有類似的比賽,而你選擇討論學術經典,那麼功課真的要做得更好一點。因為學術經典有非常多的對話對象,包括思想史上的對話對象。而且下一次我不見得是評審嘛!(笑)假如以後評審都用統一的標準看待不同類型的書評,那麼選學術經典的就會比較不利。

 

蕭:

在萬老師的評審意見中有提到,「評論」與過去青少年比較習慣的「心得」或「感想」有所不同。那麼在寫一篇評論的時候,究竟什麼是最重要的?是否可以趁直播與同學們分享一下?

 

萬:

我認為這個獎項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價值是,它促使同學們開始學習用比較嚴謹的學術標準,去規範自己的寫作。我覺得這是在高中不太有機會得到的訓練,因此是難能可貴的經驗。

 

我的看法在評審意見中已經講得很清楚,在此特別要再次強調以下幾點。首先,閱讀人文社會科學經典並且撰寫評論時,你務必要明確知道自己正在使用的書中某些關鍵概念究竟是什麼意思。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生有個毛病,就是喜歡嘴砲。嘴砲的真相是什麼?就是亂用概念。講一句話引用十個概念,其中八個都不精準,這樣你講這句話沒有太多意義。因此寫作評論的時候,我希望你仔細精確的使用概念。最好能讓讀者知道,當你使用某個概念的時候,設想的是哪些東西。

 

再來,當我個人讀一本書的時候,會採用詮釋學的方法。詮釋學的方法意思是,我們會把「整體」跟「部分」當做是一個辯證的關係。你要怎麼理解「部分」?你要透過「整體」去架構它。你要怎麼理解「整體」?你要透過「部分」的堆疊。所以它是一個交互作用的過程。在文本的內部已經是如此,如果你要讀一本經典,你通常不會只讀一遍就夠了。你要先讀完一遍,理解它整體的架構與脈絡,然後重新再讀一遍,掌握裡面的細節,這就是從整體到部分;接著,你再回過頭來,透過細節重新整理原來對這本書的想像,這就是從部分到整體。這只是第一步,做完第一步之後的第二步則是,你要把這本書當成一個「部分」,那麼相對應的「整體」是什麼呢?可能是它的書寫年代、它在當時的學術脈絡或文化脈絡、也可能是書寫者他/她的社會脈絡。你要把那個脈絡重建出來,變成另外一個層次的整體跟部分的辯證。這是我認為你在打算讀通一本書時,必須要下的工夫。這些我在先前的評審意見中比較沒有強調,趁這個機會與大家分享。

 

蕭:

非常感謝萬老師的分享,相信對同學們都有很大的幫助。回到評論寫作的問題,無可諱言的,在青少年進行書評影評寫作的時候,必然存在著文化資本的落差,也有城鄉資源分配的差異。要怎樣才能減弱這些結構性的問題呢?

 

萬:

我認為評論寫作跟一般文學創作其實是一樣的,就是要多寫。多寫才會進步,所以千萬不要等獎項已經開始辦的時候,才匆匆忙忙的開始寫一篇,這樣是很難寫出好作品的。其實任何類型的寫作都一樣,需要日積月累,長期的累積。怎麼累積呢?除了平日的練筆之外,這次我們得獎的作品,包括入圍的佳選都有公布,可以把它們當成參考的某種範本。

 

日常練習的機會也許每個人不太一樣,有些人在學校老師就會要求寫,據我所知有些高中生會組讀書會,一起讀一兩本書,讀完以後交換心得,過程當中可能也會寫。我覺得應該盡量創造自己書寫的機會,這個書寫我覺得是多方面的,不需要關起門來寫,你可以寫給學校老師看,你可以寫給你認識的大學教授看,你可以寫給你的同學看。給不同的讀者看會得到不同的回饋,在這個過程中你就能逐漸把自己的文字風格建立起來,而這個文字風格最好是能夠嚴謹到符合我們這種評論文學獎所要求的學術規範。透過一兩年的練習,應該會有相當的成效。

 

再來我要提一件事,高中同學們其實你們可以多多跟大學老師聯絡。不要覺得這件事情是辦不到的,很多大學老師都有臉書帳號,有的還有用IG,大部分也有e-mail公布在網路上。你如果寫了什麼有趣的東西、讀了什麼有趣的東西、產生什麼疑問,其實不妨跟你覺得比較有意思的老師聯絡看看。你就寫個e-mail,有的老師會回,有的可能不會,但是沒關係嘛,你就多寫,假如遇到一兩個願意認真跟你討論的大學老師,你就賺到了。

 

我覺得可以透過這種方式,慢慢的把所謂的城鄉差距補起來。特別是很多老師都特別關心偏鄉學生的發展,他們會很樂意跟大城市以外的學生聯絡。同學們大多都有辦法連上網路對吧?所以好好利用網路。如果大學老師都不理你,你就去找蕭育和(指向直播主持人)。蕭育和一定會給你用心的回覆與意見。

 

蕭:

啊,既然萬老師這樣說的話,盡量寫信給我沒有關係。最後萬老師有什麼進一步的心得要跟同學分享的嗎?

 

萬:

最後我想說,這個獎項的意義重大。當初有不少人批評,其實我不太理解他們批評的動機。你看,我們台灣每年都會大肆報導法國高中的畢業會考「哲學題」考了些什麼,大家會把法國高中的哲學考題當成很厲害的事情在討論,為什麼我們台灣只不過辦了一次類似的東西就會被嘲笑呢?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不公平的事情,難道法國人出的題目就比較厲害嗎?還是說法國的高中生才有資格讀比較難的書,台灣學生沒有資格?如果真是這樣,那我們幹嘛還要每年報導法國的事情?我覺得判斷的標準應該要一致,而且評論文學獎甚至也不是會考啊?就是一種鼓勵同學來練筆的機制而已。

 

我認為身為大學老師,應該鼓勵跟推廣這樣的活動,盡可能的幫助同學能來參與這樣的比賽,運用我們自己的影響力,來讓更多人知道這樣立意良好的活動,更多人能來參加。這是我對青少年評論文學獎未來繼續舉辦的期待,也是對每一位大專院校老師做的喊話。謝謝大家。

 

蕭:

好的,今天直播訪談就到這裡結束,非常感謝萬毓澤老師給大家的建議跟鼓勵,也希望未來還有第二屆、第三屆持續不斷的青少年評論文學獎。

 

 

直播影片

MPlus 第一屆青少年評論文學獎直播講評(2018/10/25 @中山大學)

 

相關網址

第一屆青少年評論文學獎FB活動頁

第一屆青少年評論文學獎官網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