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晶是從混沌到完美的轉變過程,但水晶產業的發展並非如此。數百萬年前,地球內部的液態岩石冷卻並硬化,閃爍的晶體形成了地球的中心。無論東西方皆迷信水晶具有開運和得到內心協調的效果,它們被一塊又一塊地挖掘出來,讓水晶產業日益壯大,但黑暗的真相是:購買水晶非但沒有與地球連結,其開採的方式與過程反而對地球造成致命的破壞。
在短短三年內,水晶已經從小眾的興趣迅速成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許多名人(而非精神治療師)深信水晶的效果,將其應用在美容產品與時尚配件之中。2017年,水晶在價值420億美元的全球健康產業中佔據了數十億美元的份額,其投資現狀堪比現代藝術品。
儘管水晶號稱能幫助人們獲得地球的能量,但實際上開採得越多,對地球的破壞也越大。這是水晶的骯髒真相:它的治療效果不僅毫無科學證據,而且取得來源不明,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令人擔憂。跟鑽石一樣,水晶的開採過程隱藏在衝突之中;水晶為不可再生的資源,其永續性是個問題;勞動條件也有問題:絕大部分的水晶開採工作薪水低、不安全、有些地方還使用未成年童工;在管理方面也有問題:這個產業不受監管,而且毫無可約束剝削行為的相關規範。
非營利組織「Earthworks」的帕耶爾‧桑派特(Payal Sampat)解釋說:「採礦對自然環境造成很大影響,無論是為了開採『療癒效果的水晶』,還是手機裡的銅或戒指裡的金。在緬甸和剛果等地的礦業開採過程,也嚴重地侵犯人權與破壞自然環境。」在剛果,七歲的童工沒日沒夜地在黑暗的鈷礦和銅礦裡工作,只因為那裡含有「治癒效果」的礦石,例如黃水晶和煙水晶。
國際非營利組織「全球見證」(Global Witness)發現,恐怖組織塔利班每年能從阿富汗的青金石礦產獲利高達2000萬美元,只因人們相信青金石具有啟迪心靈的作用,桑派特補充說:「跟大多數礦物一樣,你不會知道自己擁有的水晶是不是從一場環境與人權恐怖秀中取得。」
全世界每個大陸都有發現水晶,但你很難找到願意詳細說明來源產地的水晶賣家,而且更難找到願意誠實告訴你採礦影響的人。沒有任何機構要求賣家,也沒有任何機構對這個剝削且隱瞞真相的產業進行監管。
事實上,水晶經銷商也不知道自己賣的水晶從何而來,儘管電氣石、紫水晶、石英和黃水晶也存在於金、銅或鈷礦中,但即使是公開交易的工業礦也不被要求披露副產品利潤。水晶經銷商不是直接從礦山或負責切割打磨的加工廠進貨,而是藉由貿易中間商取得。貿易商即使有證明供應鏈來源的文件也不願公開,部分原因在於害怕來源被同行得知而失業。
水晶和古柯鹼的故事沒什麼兩樣,富裕的西方人購買古柯鹼以得到刺激和新鮮感,但他們也選擇忽略背後的殘酷真相:為了他們的休閒娛樂,身處在古柯鹼供應鏈源頭的人們,必須面臨酷刑折磨與斬首的命運。消費者購買喜歡的商品無可厚非,但無論是提供短暫快感的古柯鹼,還是號稱讓內心平靜的水晶,我們難道不應該為背後的剝削行為承擔起道德責任嗎?
2001年,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的心理學家克里斯多夫‧弗蘭奇博士(Dr Christopher French))找來80名志願者測試水晶的效果。其中一半人拿到真的水晶進行冥想,另一半人則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拿到長得像水晶的塑膠進行冥想。研究人員還發給一人一本手冊,裡面解釋可能會經歷的十種感覺,其中包括刺痛、注意力集中、幸福感增強、手部溫度上升,以及「各層意識的啟動」。
研究結果發現,在80名志願者中,只有6個人完全沒有體驗到任何一種感覺,弗蘭奇說:「無論是真的還是假的水晶,人們都能從中得到相同效果,這個事實削弱了『水晶具有神秘力量』的常見說法。」赫特福德大學心理學家理查‧懷斯曼博士(Dr Richard Wiseman)補充說:「水晶的力量在於人的思想,而不是水晶本身。很明顯無論真假水晶都有其效果,與其花幾百英鎊購買水晶,不如花幾英鎊買個像水晶的東西就好。」
隨著水晶市場持續壯大,要求國際介入的呼聲也不斷浮現。2000年全球見證等組織發起的運動促成了聯合國決議,2002年建立的《金伯利進程國際證書制度》有效地根除了非洲血鑽石的非法貿易。然而,水晶產業不太可能在短期內引入相關規範,因為儘管名人引領的風潮讓水晶產業蓬勃發展,但它的利潤和影響力仍然遠不及鑽石,水晶產業的改革似乎更仰賴消費者的自發行動。
全球見證的領導者索菲亞‧皮克爾斯(Sophia Pickles)說:「消費者購買了他們以為有助於『跟地球連結』的商品,實際上卻是購買了嚴重侵犯人權、破壞自然環境、血腥衝突和貪汙腐敗有關的商品。」皮克爾斯指出,在零售商被要求證明進貨來源與供應鏈以前,水晶消費者必須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正在對環境和社會造成毀滅性影響,而企業也有責任解決供應鏈對人類和地球造成的危害,更負責任地採取措施確保原物料來源。
參考報導:Guar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