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手的愛荷華之夢:Arthur Russell

亞瑟‧羅素(Arthur Russell)。

 

  大提琴家、作曲家、製作人、歌手和音樂家亞瑟‧羅素(Arthur Russell)活躍於1970年代中到1990年代初,他是個充滿想像力的音樂創作者,更是堅持不懈的音樂探索者。

 

  羅素成長於愛荷華州的鄉下,從小就是個安靜的孩子,喜歡到圖書館借閱關於極簡主義與迷幻藥物的書籍。十八歲時,他帶著大提琴與好奇心搬到了舊金山,在音樂學院裡學習當代實驗作曲與印度傳統音樂。1973年,羅素搬到紐約定居,開始接觸到曼哈頓下城的前衛社區和迪斯可舞廳,在此期間創作出大量的音樂素材,包括一些化名為「Dinosaur L」和「Indian Ocean」的地下熱門舞曲。

 

  羅素的羞怯性格成為了他的力量,是他細膩內省的源泉,也因為受佛教深刻的影響,他所創作的音樂不分國界且平靜沉穩,包括失戀的民謠、後迪斯可舞曲、古典音樂,以及真摯動人的流行樂。1992年,年僅40歲的羅素因愛滋病併發症離開人世,儘管遺留許多令人驚嘆的美妙音樂,但或許是由於完美主義的個性,實際發行的作品數量很少,《World of Echo》是他生前唯一發行的個人專輯。

 

 

  直到2004年,羅素的昔日搭檔湯姆‧李(Tom Lee)和Audika唱片的史蒂夫‧克努森(Steve Knutson)致力於整理羅素生前的音樂創作,隨著兩張合輯《The World of Arthur Russell》和《Calling Out of Context》的發行才讓世人重新聽見他。

 

  羅素曾與許多才華洋溢的前衛藝術家合作過,包括作曲家史提夫‧萊許(Steve Reich)、菲力普‧葛拉斯(Philip Glass);詩人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音樂家彼得‧戈登(Peter Gordon)、大衛‧范‧丁格姆(David Van Tieghem)、彼得‧祖莫(Peter Zummo)和大衛‧拜恩(David Byrne);DJ華特‧吉本斯(Walter Gibbons)、賴瑞‧萊文(Larry Levan)和尼基‧西亞諾(Nicky Siano)等人。

 

1992年,年僅40歲的羅素因愛滋病併發症離開人世,留下令人驚嘆的美妙音樂。

 

  2019年,部分節選自各大唱片公司的demo帶的《Iowa Dream》發行,新聞稿寫道:「包含1974年與水星唱片的吉他手保羅‧尼爾森(Paul Nelson),以及1975年與哥倫比亞唱片的傳奇人物約翰‧哈蒙德(John Hammond)的合作錄音。」

 

  《Iowa Dream》裡的歌詞充斥著日常生活的意象:騎腳踏車、開車、躺在草地上。羅素的詞彙彷彿未經修飾的布面,正如〈Nobody Wants a Lonely Heart〉和〈This Time Dad You’re Wrong〉等經典之作那樣,這證明了羅素的信念:日常使用的英語也能從流行音樂中得到昇華。〈You Did It Yourself〉一曲最早被2008年麥特‧沃爾夫(Matt Wolf)所拍攝的羅素紀錄片《Wild Combination》收錄。〈Just Regular People〉和〈I Felt〉似乎源自其童年日記,描繪羅素父母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在學校所感受到的「空虛」。在〈I Wish I Had a Brother〉動人的字句中,羅素回憶起在操場打籃球的夢境。佛教的影響則無處不在,尤其是早期加州錄音帶的〈Sharp Eyes〉和〈Come to Life〉等曲。

 

 

  雖然羅素生前從未取得巨大的商業成功,但近年來他對音樂發展與藝術家的影響力逐漸受到公認。2004年,音樂廠牌「Stylus」寫道:「羅素被錯誤地忽視太久,他是個天才——在他的時代未得到認可,卻被後人欣賞。」Pitchfork則寫道:「羅素是個不停變換的藝術家,唯一與其相似的可能只有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s),他不斷將個人聲音放進新的環境裡,從不停歇地探索音樂。」

 

  或許,今天的世界才真正準備好聆聽羅素的創作。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