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比女性高可能不是因為求偶所需

新研究認為,男女的體型差異與競爭無關,而是骨骼發育受到卵巢與睾丸等荷爾蒙影響的結果。 

 

  身高是男女之間最明顯的生理差異之一。整體來說,男性的平均身高較高,課本裡的標準答案告訴我們,這是「性別選擇與男性競爭」的結果,這種說法最早可追溯至達爾文的《人類的由來》(The Descent of Man),他寫道:「毫無疑問,男性的體型和力量都優於女性,他們有寬厚的肩膀、發達的肌肉、壯碩的身軀、還有更多的勇氣與鬥志……在漫長的野蠻時代中,無論是生存還是爭奪配偶的競爭中,最強壯與最勇猛的男性得以存續,這些特徵則保留下來甚至增強。」

 

  按照這個理論,假如男性不需要依靠力量來爭奪配偶,男性和女性的體型應該差不多。演化心理學繼續擴展了該理論,提出性別差異是導致行為的根基;男性變得越來越好鬥與好勝,而女性天生就狡猾與挑剔。

 

  羅德島大學的生物人類學家荷莉‧鄧斯沃斯(Holly Dunsworth)說:「身高差異是一種基本的性別差異,對此展開研究有其必要性。但由於先前的理論已經根深柢固,人們覺得這是鐵錚錚的事實,如果你不同意或試圖推翻,就會被認為是在否定科學。」

 

  然而,鄧斯沃斯最近發表在《演化人類學》(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期刊的論文提出了另一種觀點,她認為「男女體型差異由性擇決定」的證據非常薄弱,而且隱藏在醫學與人類學的現有理論已經存在一個更好的解釋:男女的體型差異與競爭無關,而是骨骼發育受到卵巢與睾丸等荷爾蒙影響的結果。

 

  她說:「在人類身高差異方面,我們往往太執著在這個唯一解答,幾乎排除了其他許多的可能性。」鄧斯沃斯並非認為性擇與男女身高差異毫無關聯,而是這個假說缺乏有力證據,也不足以解釋如此巨大的差異。

 

「在人類身高差異方面,我們往往太執著在這個唯一解答,幾乎排除了其他許多的可能性。」

 

  人類身高的兩性異形(即男性與女性之間的身高差異)經常被吹捧為性擇的經典例子:這種特徵的演化是由於成功繁衍,而非生存的差異驅動。但鄧斯沃斯認為理論家太輕易地認定這個結論,而且武斷地認為這就是唯一解答,她說:「以科學證明性擇的責任與負擔,比我們意識到的還要重。」

 

  萊斯布里奇大學的演化人類學家露易絲‧貝雷特(Louise Barrett)說:「我們需要更多證據證明身高差異的原因,而不僅看見差異就理所當然地認定某種答案。」她與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的格特‧斯圖普(Gert Stulp)在2016年合著了一篇關於人類身高演變的綜述論文,性擇理論當然具有非常直覺的吸引力:男性比女性高大,而且還喜歡打架,所以這兩件事肯定脫不了關係。巴雷特認為,雖然這很符合流行文化對男女差異的傳統認知,但她說:「問題在於,這些研究做得不夠充分。」

 

  例如他們在論文指出,相關研究經常把人類與其他靈長類動物進行比較,但他們忽略了人類與靈長類共同的演化歷史。也就是說,即使性擇解釋了為何雄性與雌性黑猩猩的體型不同,但人類的兩性異形更可能是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有關,而不是性擇的延續,不應該直接將同樣的理論套用在人類身上。巴雷特表示,即使這種情形在相關研究中已經逐漸減少,但類似的誤用依然屢見不鮮。

 

  她說:「如果我們想要完善男性為何比女性高的性擇假說,就必須拿出更多的實質證據。不然事實上,我們甚至可以反過來說:『男性好勝好鬥的性格是體型差異所產生的結果,而非原因。』」

 

女性比男性矮,是因為她們有卵巢。

 

  鄧斯沃斯在深入研究骨骼發育的研究時,她發現了一個更直接的解釋,也就是荷爾蒙的影響:女性比男性矮,是因為她們有卵巢。

 

  卵巢之所以關鍵,是因為它們比睾丸產生更多的雌激素,而雌激素有助於骨骼發育,鄧斯沃斯解釋說:「在所有人類骨骼中,大量的雌激素會刺激『長骨』(long bone)的生長。」在青春期以前,具有卵巢的女性和具有睪丸的男性的生長速度大致相同,而卵巢會增加雌激素分泌,從而刺激骨骼中的生長板,促進長骨的發育。這就是為什麼在青春期初期,女孩通常比男孩長得高。

 

  然而,這樣的發育高峰並不會持續很久,因為高濃度的雌激素會導致生長板閉合。這就是男性和女性身高差異的原因:有卵巢的女性在青春期後不久經歷一次雌激素分泌的高峰,使骨骼在短時間內迅速生長,同時也迅速使骨骼停止增長,鄧斯沃斯說:「就在女性的卵巢開始發育形成每月一次的週期不久後。」與此同時,有睪丸的男性的雌激素緩慢分泌,使骨骼持續成長數年,直到雌激素最終達到高峰,所以通常男性長得比女性高。

 

  荷爾蒙的解釋與人類身高兩性異形的歷史演變非常吻合,例如在14世紀席捲歐洲的黑死病後,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差異增加了62%:男性平均長高了約9公分,而女性平均矮了5.5公分。男性身高的增加有其道理,因為在瘟疫後人們可能變得更健康,也吃得更好,而身高受到童年時期營養與健康狀況的強烈影響。但女性卻變矮了,難道這代表她們在瘟疫後變得更不健康嗎?

 

  並非如此。南卡羅萊納大學人類學家雪倫‧德維特(Sharon DeWitte)在2018年的一篇論文提到:「黑死病後女性平均身高變矮,其實反映了女性在飲食或健康狀況也獲得改善,因為健康狀況變好往往與初經提前到來有關。」

 

  如果真的是這樣,男性與女性的身高差異便與競爭無關,鄧斯沃斯說:「黑死病後,女性不可能突然愛上高個子的男性,而男性也不可能突然用新的方式爭奪配偶。因此,身高差異可能只是健康狀況改善的副作用,例如健康女性的月經開始得更早。」

 

  雌激素導致身高差異的理論並不新鮮,但很少有人類演化生物學家重視這一點。雌激素理論意味著男性和女性的身高差異,很可能是在沒有性擇的情況之下演化而來。因此,為了理解為什麼男人比女人高,我們可能需要理解為什麼會經歷青春期,以及是什麼造成靈長類動物之間的雌激素差異。

 

「我們往往認定男性的身體是預設值,而女性的身體則偏離了預設值,但人類從來都沒有所謂的預設值,我們應該摒棄這樣的錯誤觀念,才能更正確地研究性別差異,並且做出更合理的假設。」

 

  鄧斯沃斯的論文不僅探討身高差異,她還提到女性骨盆比男性更寬的普遍說法(即因為女性需要生下腦容量大的嬰兒)同樣具有缺陷。就跟長骨的生長一樣,骨盆的寬度主要是由雌激素濃度所決定。

 

  鄧斯沃斯解釋說,沒有證據表明骨盆寬窄會影響分娩成功率,因為一些分娩相對容易的物種也具有較寬的骨盆:例如黑猩猩嬰兒的頭部要比人類嬰兒小得多,但雌性黑猩猩的骨盆還是很寬。

 

  鄧斯沃斯認為,男性和女性的骨盆寬度差異並不是為了生育,而是為女性的生殖系統提供充足的空間,她說:「陰道、陰蒂、子宮頸、子宮和卵巢佔據了很多的空間。」

 

  巴雷特也說:「這的確是骨盆寬度差異的一種解釋,你思考後會說:『嗯,確實如此,有一大堆東西要塞進去,難怪它需要比較大的空間!』長期以來,人們都無視這個很簡單的解剖學原因,表明科學界的包容性存在系統性的問題。我們往往認定男性的身體是預設值,而女性的身體則偏離了預設值,但人類從來都沒有所謂的預設值,我們應該摒棄這樣的錯誤觀念,才能更正確地研究性別差異,並且做出更合理的假設。」

 

 

原文出處:Quanta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