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的金屬狂熱青少年後來都過得很健全

1980年代的青少年房間。

 

  1980年代,蒂珀‧戈爾(Tipper Gore)與其他幾名高官政要的妻子共同創立的「家長音樂資源中心」(PMRC)發起了一場反流行音樂的政治運動,希望把宣傳「性、暴力、毒品與酒精」的音樂專輯貼上警示標籤,也就是後來的「家長指導標識」(Parental Advisory Explicit Content)。

 

  與此同時,家長音樂資源中心還公佈了15首「髒歌」,包括瑪丹娜(Madonna)、王子(Prince)與辛蒂‧羅波(Cyndi Lauper)的熱門歌曲都被列入。然而,這份清單真正想針對的是1980年代的重金屬樂團:包括Judas Priest、Mötley Crüe、Twisted Sister、W.A.S.P.、Def Leppard、Black Sabbath和Venom。諷刺的是:當時蘇聯自己也列了一份搖滾樂團黑名單,這兩份名單幾乎長得一模一樣。

 

  1985年,Twisted Sister主唱迪‧史奈德(Dee Snider)現身國會,指控家長音樂資源中心曲解了樂團的歌詞,並譴責這是一場刻意針對重金屬樂的「莫須有」戰爭。30年後的研究證明,史奈德的說法或許有其道理。

 

從1980年代以來,許多熱門專輯都曾被貼上「家長指導標識」(Parental Advisory Explicit Content)。

 

  2015年,洪堡州立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加州大學河濱分校與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心理學家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調查了377名參與者並分為五組:1980年代(現已是中年人)的重金屬迷妹(Groupies,大多為女性)、重金屬樂手、一般金屬樂迷;以及作為對照組的非金屬樂迷中年人(在1980年代青少年時期並不熱愛金屬樂)與現在的年輕大學生。

 

  研究結果發現,與非金屬樂迷相比,當年熱愛金屬樂的青少年雖然被視為叛逆黑暗,但從青少年變成中年人後,他們不僅更快樂、健康,而且更能適應現狀。熱愛金屬樂的人在年輕時嘗試自殺或過早發生性行為的可能性沒有比較高,成年後由於身體或心理問題而無法工作的可能性也不高。事實上,他們現在的家庭大多美滿,年輕時也明顯覺得更快樂,長大後對於自己年少輕狂的經歷並不覺得後悔。相反地,非金屬樂迷中年人更可能有不快樂的青少年時期,長大後尋求心理諮商協助的可能性也更高。

 

  這個結果讓心理學家們思考了一種可能的結論:「儘管參與次文化可能讓青少年從事更多的危險行為,但或許也具有保護的作用,改善了青少年的認同發展問題。」再者,重金屬音樂才沒有這麼容易讓孩子變壞。

 

 

參考報導:Open Culture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