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的夢想-巴黎聖母院:《建築的故事》

 

史蒂芬.畢斯提繪製的巴黎聖母院斷面圖。 

文|派翠克.迪倫

圖|史蒂芬.畢斯提

 


§ 巴黎聖母院,法國,一一六三年

 

  某天早上,巴黎人被碎石掉落的聲音吵醒。眾人飛奔至塞納河中央的島嶼,也就是大教堂的所在地,大夥兒楞在原地,眼睜睜地看著工人拆除大教堂。

 

  莫理斯主教站在一旁,完全沒有阻止,讓工人繼續拆。圍觀的群眾大聲抗議,主教只是搖搖頭。

 

  「我是遵從上帝的旨意,」他告訴群眾。主教說,他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座氣派非凡的嶄新教堂,從巴黎的中心拔地而起。他還撿起樹枝,在地上畫出教堂的模樣給大家看。群眾說,這教堂太大了,跟周圍環境格格不入,但主教只是聳聳肩。

 

  「那就把旁邊的房子拆掉,」他說。

 

  莫理斯主教財力雄厚,他聘請了全法國最優秀的石匠、木匠與畫師,來建造他夢想中的教堂。待工程上軌道後,巴黎人紛紛捲起衣袖,共襄盛舉。車輛從塞納河上的橋轆轆而過,街上瀰漫著剛鋸好的木材香氣。大釜底下的柴火燒得正旺,準備把鉛融化,以便用來封住屋頂。巴黎周圍昏暗的小工作坊中,石匠努力雕刻,畫師則專注地繪製窗戶用的彩繪玻璃。

 

  莫里斯主教花了許多時間,與石匠討論大教堂的架構。當聖母院的牆從地面上越築越高,民眾開始明白,這座教堂將會多麼特別。

 

  不久之前,一位名叫蘇傑(Suger)的修道院院長採取了前所未見的方式,重建巴黎北邊聖德尼修道院(Saint-Denis)的舊教堂。他並未將柱與牆增建得更加厚實,反而盡量使之纖長、輕盈,讓窗戶變得比以前更大。聖德尼教堂不像其他教堂那般陰暗,反而是讓光在教堂內宛如水流過岩石一般,四處流轉。蘇傑院長還做了一項改變:聖德尼的拱券不是圓弧,而是尖弧。尖拱比圓拱的支撐力更強,不易塌陷,不過它受到青睞的原因,是那尖尖的屋頂給人一種直指天際的感覺。由尖拱支撐的屋頂也長得不一樣,不像隧道那般圓弧,而是看得見石造的拱肋與大片窗戶灑進的陽光共舞,宛如靠著奇蹟懸在半空。

 

  莫理斯主教很喜歡聖德尼教堂,希望聖母院能採用蘇傑院長發明的新風格—我們現在稱之為哥德式風格。聖母院將會是第一座哥德式大教堂。

 

  但是大教堂的規模龐大,需耗時多年才能完成。隨著日子過去,聖母院的石匠老了,鎚子交給了兒子;莫理斯主教也老了,卻還是沒能在聖母院的祭壇主持彌撒。主教過世多年後,聖母院才終於落成,那時巴黎人也才終於看見他夢中的畫面。

 

  聖母院彷彿從平原拔地而起的山峰,巍然屹立於城市中心。旅人尚未抵達聖母院,就能聽到銅鐘宏亮的聲響傳遍大地,而且在好幾公里外就能遠眺聖母院的高塔。當人們總算來到聖母院、進入教堂內,又會頓時覺得踏進另一片天地。

 

  石柱猶如參天的大樹,與拱頂跳著舞進入陰影處。上方一排排尖拱直指天際,光線透過大片窗戶從牆上灑下,宛如飛瀑從岩石表面奔落。石造的拱頂懸在距離地面又高又遠的地方,頂端是哥德式建築特有的尖頂,往旁延伸的拱肋則像在狂風中搖擺的樹枝。

 

 環顧四周,映入眼簾的是描繪聖經故事的彩繪玻璃窗,和訴說聖人事蹟的雕刻。樂音從躲在屏風後的唱詩班席流瀉而出,柱子與石拱排列的節奏好似偉大的石頭詩歌,在信徒間迴盪。朱紅、青綠、碧藍的彩繪玻璃,讓走道上方的光線染上繽紛色彩,彷彿燃燒的火焰。

 

  從來沒有人見識過這麼高的教堂,也沒人看過這麼薄的牆、這麼大的窗。聖母院不像其他大教堂那般笨重佇立,而是飛向天際。來到聖母院的訪客可以想見,當年莫理斯主教肯定夢見了天堂。

 

 

巴黎聖母院,今日。

 

 

(本文為《建築的故事》部分書摘)

 

 

《建築的故事》中文版書封。

 

 

書籍資訊

書名:《建築的故事 The Story of Buildings

作者:派翠克.迪倫(Patrick Dillon)、史蒂芬.畢斯提(Stephen Biesty)

出版:三采

日期:2016

 

照片credit:

Henry Marion@flickr

 

分享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