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點變成「爽文市」:那些還好沒實現的臺灣行政區劃之一

 

1945年國民政府一度的行政區域規劃,以現在的觀點看起來實在是莫名其妙。 

 

  爽文市?省三縣?滄海縣?福星縣?清芳縣?淵亭縣?這些名稱並非痴人說夢,而是國民黨政府專門為臺灣設計的。

 

  早在戰火猛烈的 1944 年 10 月,國民黨政府已開始為將來接管臺灣之可能預作準備,於是委由中央設計局臺灣調查委員會擬訂「臺灣接管計畫綱要」。該綱要針對行政區域調整訂定準則:

 

  臺灣原有之三廳,改稱為縣,不變更其區域。原有之州(市),以人口(以十五萬左右為原則、面積、交通,及原有市、郡、支廳疆界(以合二、三郡或市或支廳,不變更原有疆界為原則)為標準,劃分為若干縣(市,縣可分為三等。街庄改組鄉鎮,其原有區域亦暫不變更。[1]

 

  臺灣調查委員會於 1945 年 2 月成立行政區域研究會,歷經四次會議後,於 1945 年 4 月 20 日通過將臺灣劃分為 30 縣 12 省轄市的方案。這套方案的最大特點莫過於以人名做為行政區的名稱了。例如,將臺南市周邊的新豐郡與新化郡整編為「延平縣」,以紀念延平郡王鄭成功。又將苗栗郡命名為「福星縣」,以紀念羅福星在苗栗成立抗日組織的事蹟。此外,劉銘傳(字省三)曾在基隆建設砲台與鐵路,因此將基隆郡命名為「省三縣」也可以理解。

 

  不過,有些人名跟行政區可就八竿子打不著了。像是新竹郡跟苗栗人丘逢甲(號滄海)實在沒什麼關連,不知為何被命名為「滄海縣」;嘉義郡跟噍吧哖(玉井)事件的主謀余清芳也沒什麼關連,不知為何被命名為「清芳縣」;岡山郡跟駐紮在臺南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字淵亭)還是沒什麼關連,不知為何被命名為「淵亭縣」。最諷刺的是,因抵抗林爽文而被乾隆皇帝「嘉其死守城池之忠義」的嘉義,居然被命名為「爽文市」。

 

到了1945年八月,行政規劃又是另一副模樣。

 

  這套紙上畫畫的方案顯然並未得到重視。到了 1945 年 8 月,中央設計局完全不理會臺灣調查委員會的建議,另行推出將臺灣劃分為 24 縣 7 省轄市 4 縣轄市的方案。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建制市本來只有直轄市和省轄市兩種。而日本時代遺留下來的 11 個州轄市,有過半不符合中國設市的標準。這些不合標準的市,若廢掉市的建制,唯恐影響民心和發展甚鉅。為了維持市的名稱,這套方案中首創縣轄市的建置。於是規模較小的彰化、屏東、宜蘭、花蓮港等市,搖身一變成為中國首批縣轄市。

 

  然而,中央設計局的方案終究只是紙上談兵,缺乏任何施行細節。等到國民黨政府倉皇接管臺灣時,遷就於現實,只得沿用日本時代的行政區劃。1945 年 12 月 25 日,陳儀發佈行政區域改制的公告,將五州三廳改為八縣、郡改為區、街改為鎮、庄改為鄉。除了名稱改變以外,區劃並無任何調整。根據行政長官公署的說法:

 

  五州三廳,實已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之單位。並且日本在臺灣之行政業務,產業區劃,戶口稅收,又多以州廳為重點,為求繼續過去業務,便於政令推行,故經按照原有州廳區域……[2]

 

 

作者註釋:
[1] 第二項「內政」第十三款
[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三月來工作概要 (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三十五年一月二十四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機要室,頁15。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