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愛,也會同類相吸

最新研究指出,當談論到心理健康狀況時,「物以類聚」是確切存在的,特別是如果彼此有相似的精神疾病。 

 

編譯|Mumu Dylan

 

  我們經常用「物以類聚」來形容人們交際的情況,而這句話是事實嗎?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分冊》(JAMA Psychiatry)新發表的研究指出,當談論到心理健康狀況時,「物以類聚」是確切存在的,特別是如果彼此有相似的精神疾病。

 

  這項研究由瑞典的卡羅琳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世界上最具威望的醫學院之一)所發表,研究團隊調查超過七十萬名男性與女性,他們被診斷患有至少一種精神疾病,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焦慮症、憂鬱症、強迫症或自閉症譜系障礙等症狀,並同時觀察了其他相關的遺傳性生理疾病:如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克隆氏症,再與超過三百萬名沒有受到精神疾病困擾的人對照。

 

婚姻相似性評定法一般用於分析夫妻間相似程度的多寡。研究觀察結果顯示,精神疾病者最後更容易與某個也有精神疾病困擾的人交往,而且有較高機率兩人是相同症狀。

 

  研究者花了超過十八個月的時間,用婚姻相似性的評定方法來瞭解精神疾病患者的交際情形。這種評定法通常用於分析夫妻間相似程度的多寡,舉例來說像身高、體重和人格特質都與婚姻相似性有正相關,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往往會被與自己某些特徵類似的對象吸引。而研究觀察結果顯示,精神疾病者最後更容易與某個也有精神疾病困擾的人交往,而且有較高機率兩人是相同症狀。

 

  有關精神疾病對人際關係的影響和遺傳給後代的風險,多年來一直是持續爭論的話題,而從來沒有一項研究收集了如此大量人數的數據。

 

  這項研究有幾項重要發現。首先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較不容易結婚;但如果他們真的步入婚姻,結婚對象也患有精神疾病的機率,比常人高出二至三倍。

 

  其次是特定症狀之間的相關性,好發於年輕時期的精神疾病(例如自閉症譜系障礙和過動症)患者較傾向與有同樣症狀的對象結婚,而有特別嚴重症狀的患者(如精神分裂症)也是如此。另外,雖然憂鬱症和廣泛性焦慮症的患者,也容易與其他有同樣症狀的人成為朋友或伴侶,但這兩者間的相關性則較低。

 

  最後是非精神上的遺傳性疾病(如糖尿病和克隆氏症)的同類相關性,研究者並未發現這類患者會與患有相似疾病的對象結婚,其機率較小也沒有比常人高。

 

電影《派特的幸福劇本》(Silver Linings Playbook)裡,男女主角因為都服用過抗精神藥物而搭上線。

 

  事實上,吸引力法則比我們所想的還來得複雜許多。進化論告訴我們,人類會與生存和繁殖機率最高的對象配對;社會學理論則說大多數人會與熟悉或居住在附近的人結婚,通常透過朋友介紹或是在工作和學校環境所認識的對象,我們與遇見的人交往。而價值觀也是人類選擇配偶的強烈傾向,例如擁有相同的宗教信仰、政治立場或其他相同觀念。

 

  而精神疾病的相關性很可能只是類似社交圈產生的結果,精神疾病患者更有可能接觸到其他患者,像是在醫院、互助團體或是線上社群;也有可能是同病相憐,精神疾病患者更容易接納其他有同樣情況的人,他們能理解對方的困擾,因此不太會做出批判;當然也有可能是互相或是受到另一半影響的結果,如果夫妻一方酗酒將可能讓另一半也陷入酗酒,或是造成其他心理方面的負面影響。

 

  「可能」的解釋幾乎是無止境的,研究作者也表明,這項研究明顯地有其侷限性。那麼,這項新發現告訴了我們什麼?這意味著遺傳模型預測心理疾病所建基的群體層面,通常假設人們是隨機配對,而這很可能產生錯誤的答案;再來是它突顯了精神疾病的複雜性:精神疾病是受到個體生物遺傳、過去經歷和現狀的綜合影響產生,並不只是單純的病理結果而已。畢竟它涵蓋了我們生活的大多數面向,包括我們的個性、如何生活、遇見什麼樣的人、怎麼工作、與人相處,當然還有和誰步入婚姻。

 

 

 

圖片出處

olga [email protected]New York TimesScience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