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為何槓上FBI:這從來不是隱私對安全的問題

企業對抗聯邦調查局強硬立場的案例,實際上不是第一次發生,當然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蘋果公司與聯邦調查局(FBI)的訴訟角力,起因是聯邦調查局要求蘋果公司,駭入聖貝納迪諾槍擊案兩名恐怖份子所使用的iPhone來協助調查。政府部門在面對這件事總是用同樣的說法解釋:如果你想要擁有安全,那就必須交出一部分隱私作為交換。儘管將個人資訊交給政府,也不一定能獲得絕對安全的保證,但政府部門卻經常用這類說辭取得公眾認同,悄悄地擴張權力。

 

  這則企業對抗聯邦調查局強硬立場的案例,實際上不是第一次發生,當然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在去年一個研究小組就曾發表一篇題為《地毯下的鑰匙》(Keys Under Doormats)的論文,內容提到:「正因為電腦工程師擁有豐富的安全性與系統經驗,我們認為若執法部門用特殊方式存取系統,將會帶來巨大風險。」

 

  設置後門以便讓某些人存取系統的風險,包括必須將原本就已經很複雜的系統變得更加複雜難解,也不能保證其安全性,況且企業不可能專為聯邦調查局打造特殊的存取機制。再加上若是有這樣的後門存在,意味著駭客也能利用漏洞來駭入系統。

 

  「如果我們能寫出只有聯邦調查局能特別進入的系統,這將會是一項偉大的發明,但它並不存在。相信每位數學家、密碼學家和電腦工程師都一致同意。」電子前哨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的律師奈特・卡多佐(Nate Cardozo)表示。

 

「正因為電腦工程師擁有豐富的安全性與系統經驗,若執法部門用特殊方式存取系統,將會帶來巨大風險。」

 

  若是每當發生類似的情況就將特權授予政府部門,等於公民隱私權將屢屢被削弱,而安全性還是一如往常,並不會因此提高。資訊安全公司Rendition InfoSec執行長賈克・威廉斯(Jake Williams)說:「這個問題不在於解鎖一支手機,我們不可能要求微軟或是其他公司,刻意製作特別容易被入侵的應用程式。」

 

  蘋果公司的律師透露,公司目前收到來自聯邦調查局至少十幾項要求,希望透過各種手段來解鎖iPhone,因此這才不是聯邦調查局堅稱的「單純解鎖一支手機」如此而已。同時,這項判例也將會應用於美國以外的地方,特別是那些無視人權的國家。

 

  卡多佐說:「如果當今的中國政府要求蘋果設置一道後門,蘋果公司將會堅決拒絕。」而假設蘋果公司為聯邦調查局首開先例,那麼全世界都會知道蘋果給了執法部門特殊待遇;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很可能會利用關閉產品線的作法來威脅蘋果公司,並且開始對他們予取予求,最終讓蘋果陷入更多麻煩和險境。

 

  另外,將iPhone隱私訴訟塑造成與槍擊案有重大關聯的作法,其實本質是一種公關手段。卡多佐表示:「聯邦調查局非常小心謹慎地選了這次下手。」他認為執法部門將此事視作提起訴訟的「絕佳機會」。在缺少能讓執法部門順理成章設置後門的法規支持下,煽動民眾對槍擊案產生惻隱之心,進而讓聯邦調查局從中得到好處。若勝訴將可能催生有利於執法部門的法案誕生,而敗訴也沒有什麼損失,甚至還能得到公眾認同。「我想如果聯邦調查局直接說出:『嘿!我們希望打造能隨時存取用戶資料的後門,方便以後能拿到任何我們需要的東西!』我想一般民眾都不會同意。」威廉斯說道。

 

恐怖主義喚醒的恐懼將隱私權與安全性偽裝成二元對立的面貌,大多數人都被聯邦調查局說服。

 

  然而,恐怖主義喚醒的恐懼,將隱私權與安全性偽裝成了二元對立的面貌,大多數人都被聯邦調查局說服。皮尤研究機構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美國有51%的民眾認為蘋果應該解鎖iPhone協助執法部門調查,而只有38%的人認為蘋果公司不該答應,剩下的人則沒有意見。

 

  但如果用聯邦調查局的論點「隱私與安全是互斥關係」來看,執法部門為了「提高安全」而要求蘋果公司做出「降低系統安全性」的做法,會發現這是個多麼奇怪的解釋。

 

  2月16日加州聯邦法院發佈通知,要求蘋果公司協助聯邦調查局解鎖手機。雖然蘋果公司迅速聲明拒絕接受,但在這個先例出現後,可以預見未來不僅是蘋果公司,其他高科技公司也將可能被迫要求做出更多危害公民自由的軟體。

 

 

 

圖片出處

vkWired

 

分享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