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美夢成真的日子:素人歌唱選秀

 

  前些日子有一項調查發現,中國歌唱節目《我是歌手》播出後,台灣的卡拉OK市場連動上揚,網友搜尋卡拉OK周邊設備的頻率明顯增加了。《我是歌手》並非素人選秀,但是同樣能夠開啟人們心中的歌唱夢。如果要說,千禧年之後台灣人對流行音樂的思考模式有什麼最重要的改變,我認為非歌唱選秀莫屬。

 

  「明星」過去曾經是一種神祕的存在,在想像中,懷抱著才能的帥哥正妹,原本就是一顆閃爍的星體,只是夜晚忽然降臨,你看見了他們。然而隨著各種「素人選秀」的出現,平凡的人們開始相信,也許憑藉著努力也能讓自己發光,也許存在著一個世界,年齡跟外表不再是問題。也許,只要有風,風箏就能飛上天——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台灣素人選秀的興起,很微妙的是尾隨著流行音樂市場的萎縮發生的。幾乎所有素人選秀的目標,都是朝向「發片」前進,然而事實上,客觀條件中發片的機會不僅越來越少,發完之後才要面臨的問題更讓人擔心。

 

觀眾投票

 

第一屆美國偶像冠軍凱莉克萊森(Kelly Clarkson)得知比賽結果的片刻。如今她已是葛萊美獎歌手。

 

  大眾傳播的課程讓我對這件事情非常好奇:人們是怎麼理解流行文化的?人們又是怎麼「成為」它的一部分的?我不可抗拒的研究各個國家的各種素人選秀節目,包括「決戰時裝伸展台」(服裝設計)、「決戰三千髮絲」(髮型設計)、「名模生死鬥」(時尚模特兒)、「廚神當道」(廚藝料理)、「小小廚神」(兒童廚藝料理)、「英國達人秀」(歌舞才藝)、「美國偶像」(歌唱節目)、「The Voice」(歌唱節目)、「冠軍寵物美容師」(寵物美容),幾乎你能想像得到的一切有趣事情,都可以開個素人選秀節目。有些節目的淘汰標準是評審說了算,但唯有歌唱跟舞蹈節目普遍來說更仰賴觀眾投票。每個國家的觀眾口味不同,像是英國的保羅帕茲跟蘇珊大嬸,那樣的能人想必地大物博的美國也有,只是恐怕美國觀眾並不會投票給他們。

 

  觀賞這些節目之初,我的情緒總是輕易的受到節目走向左右,因為喜歡的參賽者遇到挫折而難過,因為討厭的人再度過關而憤怒。但漸漸的,隨著發現了這些節目的套路,我終於理解了這一切「不過就是場戲」的本質。這不是意味著此類節目沒有價值,事實上,我認為即使只是聊備一格,讓潛在消費者能夠與歌手互動也是電視史上極具意義的進展。真正讓我好奇的是,即使節目的「宣稱意義」,與現實存在著這麼大的落差,人們還是開心觀賞的理由是什麼?

 

年齡、體重、「未來性」

 

  「機會平等」,是選秀節目的第一個謊言。2007年是台灣選秀節目關鍵的一年,《超級星光大道》捧紅了三位年輕男歌手——楊宗緯、林宥嘉、蕭敬騰。在那之前台灣並不是沒有歌唱選秀節目,但《超級星光大道》的確開創了另一個里程碑,選手的情緒、個人夢想被適度的操作跟放大,他們的小錯誤也同樣被放大了——原本幾乎篤定奪冠的楊宗緯被爆出謊報年齡而退賽。

 

  楊宗緯的謊報年齡可以被視為是他個人的道德瑕疵,也可以被看成是選秀節目生態不得不然的結果。如果他未曾謊報年齡,是不可能得到那樣的機會的。製作單位要的是20歲上下(越小越好,因為有話題性)的年輕男性,楊宗緯超過了標準,但事實上他當時也只有28歲而已。

 

締造《超級星光大道》第一屆收視率奇蹟的楊宗緯,因低報年齡退賽。

 

  選秀節目打著平等實現夢想的名號,但在參賽者年齡上卻設下了潛規則。在那之後,也是歌唱選秀節目的《超級偶像》曾經暫時容納過高齡參賽者吳踩蓮兒(參賽時52歲),但隨著選秀過程進行,她也遭到淘汰。唯一對參賽者年齡真正友善的,是《超級紅人榜》節目,只不過它是把高齡跟年輕者分成不同組。

 

年齡是不可能跨越的障礙?舞台表現良好的52歲家管婦女吳踩蓮兒依然跌出十強之外。 

 

  「不在意外表」,是選秀節目的第二個謊言。在台灣的環境中,所有體重稍重的選秀參賽者(尤其是女性),在比賽過程中,都會認真向觀眾報告她們的減肥歷程,儘管體重跟歌唱能力一點關連都沒有。我觀察美國的歌唱選秀,即便就結果而言,胖子也是比較沒有勝出的機會(海選時評審看不見參賽者的《The Voice》除外),但參賽者並不需要跟觀眾交代她們的體重控管。台灣的歌唱節目就這一點而言,有一種難以說明的殘酷,似乎肥胖是一種自我造成的對夢想的阻礙,而排除它是義務。

 

《The Voice》第四季參賽者Sarah Simmons體重略微超重,但她的體重並未被主持人或評審提起。

 

  「夢想成真」,是選秀節目的第三個謊言。如果參賽者的夢想是成為熱門歌手的話,這個夢幾乎不可能成真。直到現在,台灣選秀冠軍出片的「預後」都不良好,更別提那些得了冠軍卻沒出片的人了。不過這恐怕也不是節目製作單位的錯,在節目上選擇一首已經熱賣的好歌,完美詮釋它,不太困難,但自己製造出一首好歌,就不是那麼容易了。有時候,有實力的歌手已經準備好了,但正確的歌曲跟行銷配套卻還沒到來,有時候永遠等不到。總是有些觀眾懷疑有陰謀論,但我倒覺得事情沒那麼複雜,成功永遠都不容易,這跟運氣比較有關。古老的遊戲規則依然運作著,只是夢想有了新的面孔。

 

有時候選秀節目會出現絕對不可能打倒的天份過人參賽者,但這樣的人才出片之路依然艱辛。

 

  我的私人大眾傳播研究有個奇妙的插曲,就是真的去參加了某歌唱節目的海選。當然,朋友們大多覺得我的行為很荒唐。但我覺得要能正確評論一個現象,最好是能身在其中。海選人潮之洶湧的確驚人,我的前面排了一位阿姨,後頭排了一位大哥。他們從別的城市趕上來,只為了在節目製作人面前唱一首歌。不過事實上他們沒唱超過五秒。許多人以為,海選就能在評審面前唱歌,但其實這幾乎不會發生,因為評審沒空,那是進棚以後的事,製作人才是第一關聽你唱歌的人。同時工作人員也側錄你在鏡頭上的樣子,目的也很清楚,一方面是備份,一方面是有些人本人好看但不上鏡頭,一開始就排除掉就不會降低收視率了。從號碼牌看起來,製作人一季應該要聽一萬個素人唱歌,所以他面前有一個小鈴,當他失去耐性時就按它,面試會立刻結束。而疲倦了一天,聽幾乎每個人千篇一律的選歌跟詮釋之後,我懷疑他每個人都想立刻按鈴。

 

除了實力,普通參賽者更需要的是抗壓性跟運氣。

 

  阿姨說她要唱黃鶯鶯的歌,說她孩子終於長大,可以追求真正的夢想。大哥說他要唱〈空笑夢〉,說他特別請了下午的假。在長長的人龍中,我還看到小學生,奇裝異服的青少年,提著吉他的龐克少女。這是他們渴望美夢成真的片刻,我不懂為何他們能夠這樣信仰這個夢想,感到自己很抽離,但又彷彿與他們一體。

 

  之前在法國電影《王牌大主廚》(Le Chef)中看到一句罵人的話,讓我覺得非常印象深刻:「你不過就是個卡拉OK歌手,除了重複別人的成功之外,什麼都做不到。」這世界上真正特別的人很少,在成為明星之前,我們充其量都不過只是個卡拉OK歌手。但是那又怎樣?如果我們真的相信我們有走出卡拉OK包廂的一天,如果我們的心遠遠比這個世界能夠給我們的更大。

 

 

 

封面圖片出處NBC The Voice

圖片說明:美國歌唱選秀節目《The Voice》第四季結果揭曉一景。左為冠軍,來自德州、剛滿16歲的甜美鄉村歌手Danielle Bradbery,右為亞軍,年紀稍長的另類歌手Michelle Chamuel。

分享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