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因斯坦遇上泰戈爾

兩位世界公認的智者及諾貝爾獎得主進行了世紀對話,探索著科學與宗教長久以來的摩擦。 

 

  1930年7月14日,愛因斯坦在位於柏林市郊的家中,迎接了印度詩人、哲學家泰戈爾。兩位世界公認的智者及諾貝爾獎得主進行了世紀對話,探索著科學與宗教長久以來的摩擦。對話內容被大衛・戈斯林(David L. Gosling)詳實地記錄在《科學與印度傳統:當愛因斯坦遇上泰戈爾》(Science and the Indian Tradition: When Einstein Met Tagore)一書裡,完整還原這段經典的歷史相遇。

 

  愛因斯坦先問起:「你相信神是孤立於世界之外的嗎?」泰戈爾答道:「並非孤立,人類以無窮的人性來領悟宇宙,因此沒有任何事物是不能歸於人性的。而這證明了宇宙的真理,事實上是人類的真理。」

 

  「我曾用科學事實來解釋這點—物質是由質子和電子組成,其中留有間隙;但物質也可以看作是兩者聯繫的固體。類似於人類是由個人所組成,但他們有各自的人際關係,而這賦予了個人集結為人類社會。整個宇宙就是以類似的方式將我們連結在一起,是個人的宇宙。我一直以來透過藝術、文學和人的宗教意識,來追求這種思想。」

 

泰戈爾與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接著問:「關於宇宙的本質有兩種不同的概念:一方認為世界是仰賴於人類的集合體,另一種則認為世界是獨立於人為因素的現實。」泰戈爾回應:「當我們的宇宙與人類和諧共處時,我們瞭解永恆是真理,我們感受到永恆之美。」

 

  愛因斯坦:「那麼真理或者美,並不獨立於人類之外?」

 

  「是的。」泰戈爾答。

   

  愛因斯坦:「意味著如果沒有人類存在,觀景殿的阿波羅像也就不再美麗。」

 

  「是的。」泰戈爾答。

 

  愛因斯坦同意泰戈爾對於美的概念解釋,但並不認同對於真理的闡述。泰戈爾則好奇為什麼,並解釋說:「真理是透過人才得以實現。」愛因斯坦表示無法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對的,但這是他的信仰。泰戈爾回應:「美,是對宇宙存在的完美和諧理想;真理,是對宇宙智慧的完美理解。個體透過自身的錯誤和挫折、透過我們積累的經驗、透過我們啟發的意識來接近真理。否則我們要如何理解真理?」

 

52歲的愛因斯坦與70歲的泰戈爾,有著截然不同的國籍、文化背景、職業和專業領域,但他們因著對方的貢獻、真理的追求和音樂的熱愛而相聚在一起。

 

  泰戈爾認為真理作為宇宙存在之一,其本質必須與人類連結。個體所體悟的「真實」,永不能被稱之為真理,它只是人類用科學或邏輯方法來解釋世界的途徑。換句話說,那些被稱為「真理」的事物,只不過是由人類的思維器官理解的產物。就好比一張桌子作為固狀實體是人類心智感知後的一種表象,若這種心智消失桌子便不會存在。

 

  泰戈爾指出,印度哲學中有婆羅門,即絕對真理的概念,但那是全然孤立於個體的思考之外,或是文字也無法形容,唯有當個體置於無限之中才能理解它。但這種真理並不屬於科學範疇,人類討論的「真理本質」其實是一種現象罷了。

 

  事隔一個月後,兩位智者再度在柏林見面,接著談論了家庭、音樂、德國青年運動和機遇與先決的相互關係。這是兩人在1930到1931年間四度會面中的第二次,並留下了合影。

 

  52歲的愛因斯坦與70歲的泰戈爾,有著截然不同的國籍、文化背景、職業和專業領域,但他們因著對方的貢獻、真理的追求和音樂的熱愛而相聚。儘管這段談論科學與靈性交互作用的思辨發生在八十年前,但直至今天仍具有啟發性的意義。

 

 

 

圖片出處:Mindpod Network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