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牙買加斯卡與英國龐克相遇:「2 Tone」風潮

主導這場斯卡復興運動的The Specials樂團與傑瑞‧達摩斯(左三)。

 

文|Mumu Dylan

 

  七O年代末,一種結合斯卡(Ska)和龐克(punk)的新音樂流派在英國應運而生,它被稱為「2 Tone」(Two Tone);不同於在倫敦時髦的國王大道上誕生的英國龐克,「2 Tone」來自大部分是愛爾蘭人和西印度群島移民後裔的勞工階級所居住的西米德蘭茲郡。

 

  「2 Tone」的歷史根源可以追溯至1948年,一批因《1948年英國國籍法》(British Nationality Act of 1948)而乘坐帝國疾風號郵輪船從西印度群島到英國的移民,他們被稱作「疾風世代」(Windrush Generation)。該法案賦予所有生活在英聯邦國家的國民也具備英國公民身份,並擁有完全的權利入境並定居英國本土。這批移民為英國帶來了斯卡和雷鬼曲風,並緩慢地被白人勞工階層接受。

 

1979年夏天的海灘派對上,聚集了眾多2 Tone音樂人。

 

  普遍的青年音樂具備排他性,通常被特定的族群獨佔:老人與年輕人、特立獨行與古板守舊、摩德族(Mod)與搖滾客(Rocker)、懶鬼(Slacker)與雅痞(yuppie),或是黑人與白人,只有少數的音樂流派能完全或嘗試擁有包容性。而斯卡曲風與非裔加勒比海文化滲透進英國白人文化,開創出一種朝真正包容的音樂流派邁進,「2 Tone」就是最好的例子之一。該流派歌手寶琳‧布萊克(Pauline Black)曾經說過:「一場實驗即將發生。」

 

  六O年代,光頭黨(Skinhead)把斯卡曲風當成自己的專屬音樂,但他們日漸高漲的種族主義,致使光頭黨運動最終走向泡沫化。接著雷鬼取代了斯卡,但他們討厭雷鬼更慵懶、恍惚般的緩慢氛圍,因此光頭黨變成了絨頭黨(Suedehead),除了斯卡和靈魂樂他們也熱愛當時的主流音樂,包括華麗搖滾、重金屬和前衛搖滾。接著1976年龐克音樂出現,新一代的年輕人看到音樂創作這件事,可以是屬於他們自己的。

 

  印度出生的傑瑞‧達摩斯(Jerry Dammers)是一名活躍於考文垂(Coventry)的年輕音樂家,他也曾是各種青年運動的追隨者,包括嬉皮士、光頭黨、龐克,但讓他真正愛上音樂的是斯卡。達摩斯將龐克的活力與斯卡的曲調結合,創造出新的音樂類型「2 Tone」,一種具包容性和社會意識的新流派。他與當地優秀且志同道合的音樂人一同組建了名為「The Specials」的樂團,推出了新穎又適合跳舞的新音樂。

 

「2 Tone」黑白相間標誌性的廠牌形象。

 

  樂團接著拿到了一紙唱片合約,並允許達摩斯創立專屬廠牌「Two Tone record」。該廠牌首張發行的專輯,A面是The Specials的《Gangsters》,B面則是寶琳‧布萊克與其他音樂人在錄音室組成的樂隊「Selecter」。達摩斯不但迅速簽下了同音樂類型的The Beat(又名The English Beat)、來自倫敦Madness、Bad Manners、The Bodysnatchers,甚至還有新浪潮風格的艾維斯‧卡斯提洛(Elvis Costello)及其伴奏樂團The Attractions。

 

  他們黑白相間標誌性的廠牌形象設計,上面畫著樂迷們的標準穿搭,粗魯小子(Rude Boy)與摩德族的混搭風:鬆垮西裝、白色襯衫、黑色領帶和平頂帽。「2 Tone」用音樂使黑人與白人走到了一起,而The Specials有時也會對樂迷說教,發表團結青年世代的政治性訊息。

 

  這場由傑瑞‧達摩斯和The Specials樂團主導的斯卡復興運動,不但將傳統的斯卡樂調與龐克精神融合,並在柴契爾夫人主政時代的英國社會下,克服並化解種族之間的緊張關係。雖然這波風潮的主要商業吸引力局限於英國本土,但它仍間接地影響了八O至九O年代的北美斯卡龐克運動。

 

 

圖片出處

Lawless Street2 toneUncut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