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沒說你不知道:《每日一冷》為何一錯再錯?

 

台灣歷史知識出書可喜可賀,但內容必須是對的才有幫助。

 

  2015年3月,「故事」網站刊出〈台北城的風水之謎〉一文,內容夾帶許多史實錯誤。於是我寫了〈冒充冷知識的都市傳說〉指出這些史實錯誤。隨後,「故事」將那篇文章下架。我以為指正的目標已消失,也將我的文章下架。想不到,事隔一年之後,同樣的錯誤居然被印到書上發行了。昨天,我無意間在網路上看到《臺灣沒說你不知道》的序言,赫然發現去年我曾指出的史實錯誤還在上面。為了抵銷錯誤資訊傳播的後果(雖然效果可能很有限),只好再寫這篇文章。而且,這次不會下架了。

 

該書序言提到:

 

在臺灣總督府的決定下於一八九九年(明治三十二年)實施市區改正,將臺北城牆和城內一些清治時期的建築拆毀。原本計畫是打算要拆除所有的城牆與城門,而當時的西門(寶成門),位處艋舺(現在的萬華)跟臺北城中間,相較於其他地區算是荒地一片,因此日人決定仿效當時東京最熱鬧的休閒娛樂中心淺草,在一九○五年時把西門拆了並建設了供日人居住的西門町。剩餘的其他門原本也將步入後塵,但拆除西門的舉動在當時已有古蹟保護觀念的社會氛圍引起極大的反彈聲浪,並臺灣總督府圖書館館長山中樵先生以及其他學者的請命下,其餘門就這樣逃過一劫。

 

  這段文字包含五個史實錯誤。其一,臺北的第一個市區改正計畫於1900年發布(臺北縣告示第64號)。其二,這個計畫並未打算拆毀城牆,只是要多開幾個城門,請見下圖。

 

 

1900年的臺北城內市區計畫。

 

 

  直到1905年,由臺北廳告示第199號發布的計畫才確定拆毀全部城牆,改設三線道路,請見下圖。

 

 

1905年的臺北市區改正計畫。

 

 

  其三,西門是從艋舺進入城內的關卡,不但不荒涼,還是五個城門中最熱鬧的。下面是1895年從城內望向西門的老照片。

 

 

1895年臺北石坊街,遠方為西門。

 

 

  其四,西門外窪地在1905年計畫中並非休閒娛樂中心,而是泊船場。到了1914年,配合淡水河護岸工程,市區計畫變更,將西門外窪地填土墊高。1917年5月7日填土工程完成,1919年3月31日土地重劃完成。從此,西門町才成為繁榮市街。換言之,拆除西門的時候還沒想到要建設休閒娛樂中心。

 

  其五,山中樵來到臺灣已經是1927年的事情了,如何能夠阻止城門被拆掉?真相是這樣的:1935年,山中樵以「臺灣總督府史蹟名勝及天然紀念物調查委員」的身分,爭取臺北城殘存的四個城門列為國定史蹟。

 

  我在Google圖書館看到該書的試閱頁面,又發現〈在臺北木柵的打卡地標「討厭鬼」到底是哪裡?〉(頁80-81)也有明顯史實錯誤。該書提到,那個地名本來叫「頭前溪」,由於日本人發不出閩南語的「前」音,發成「頭重溪」。可是,1871年刊行的《淡水廳志》已經記載「頭重溪」這個地名了:

 

  城北兼東拳山堡一十四莊……木柵莊百三十里、頭重溪莊百三十五里……

 

  由此可見,「頭重溪」不是日本人改的。該書又提到,「頭前」的日語發音是atama-mae、「頭重」的日語發音是atama-e,以此證明「頭前」訛變為「頭重」。這真是無稽之談。日本人絕對不會把臺灣地名的「頭」說成atama。1932年11月29日,臺灣總督府公告臺灣地名的日語發音(府報第1679號)。讓我們來看看頭前、頭重怎麼唸:

 

竹東街頭重埔:Tōzyūho

楊梅庄頭重溪:Tōzyūkē

新莊街頭前:Tōzen

屏東市頭前溪:Tōzenkē

烏日庄頭前厝:Tōzenseki

和美庄頭前寮:Tōzenryō

 

  此外,「頭重溪」變成「頭廷魁」也不是戰後的事情。1904年調製的「臺灣堡圖」就已寫「頭廷魁」了。

 

 臺灣堡圖(紅字為1922年因應行政區改正而添加)。

 

  由於Google圖書館提供試閱的頁面很有限,該書是否還有其他史實錯誤,等我有空逛書店之後再說。

 

 

 

圖片credit:

作者提供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