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單身日記》:計畫失敗才有故事

 

她們看似有計畫,但計畫又往往隨著己身的慾望浮動。

 

 

  「紐約」、「知識分子」、「自嘲的幽默」,《NY單身日記》將這些元素集合在一起,實在讓人難以不聯想到伍迪艾倫,或者同樣由葛莉塔薇潔(Greta Gerwig)主演的《紐約哈哈哈》,但與兩者不同的是,電影一開始,女主角瑪姬便向友人大談想當媽媽的計畫,由這種一點也不文青的角度切入,為整部片的生活化定了調。導演從三十歲的紐約女性觀點出發,講述了一個只要小孩不要婚姻,但又不小心介入別人家庭,兜兜轉轉、亦悲亦喜的故事,看似離奇,但仍在相當程度上寫實描繪了中年文青的無奈。

 

  片中男主角約翰,夾在兩個女主角之間,大多時候卻都處於被動狀態,除了「寫小說」與「對自己誠實」之外,他在片中幾乎沒有實際作為。片中對他心理的著墨不多,大多是由兩個女主角的角度去理解:在瑪姬看來,約翰雖然聰明,但卻缺乏某種正視現實,以及俐落解決的能力,當瑪姬向他抱怨一切快爆炸的瑣事時,他卻天真地回答:「我們一起離開吧」。

 

  而在前妻喬吉雅的眼中,約翰雖然努力寫著他的小說,但其實早就困在小說與人生半真半假的轉換中,他對自己的了解甚至不及喬吉雅。雖然電影給了約翰一個紅玫瑰與白玫瑰式的情境,但無論是在瑪姬身上重新感受生命力,或在喬吉雅身上得到知己的理解,他扮演的始終是被拯救的角色,尤其後半與喬吉雅的重逢完全是兩個女人設計的,約翰與其說是三角戀情的中心,不如說是個被操控的棋子。

 

介入了岌岌可危的婚姻之中,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但卻遠不到終點。

 

  但話說回來,兩個女人難道就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嗎?當她們的計畫曝光,瑪姬緊張地去找喬吉雅商討對策時,喬吉雅的青春期女兒在旁邊冷冷插了一句:「妳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對吧?」她們看似有計畫,但計畫又往往隨著己身的慾望浮動,就像喬吉雅和約翰喜劇性的關係,上一秒還針鋒相對,下一秒又情不自禁;瑪姬就更不用說了,她異想天開的計畫美其名是讓約翰回到真愛身邊,但實際上又有多少逃避罪惡感的成分?

 

  呼應到原片名《Maggie’s plan》,乍看之下指的是瑪姬瘋狂的「退貨」計畫,其實更暗指瑪姬凡事都想照計劃、習慣將事物量化的性格,從一開始借精生子,挑選商品般選定孩子父親的過程,到與約翰的感情出現危機之後,以不要「浪費」為理由,異想天開要「退貨」的提議,都在在呼應了她性格中忽略情感的傾向。她不習慣以感情出發的思考模式,卻反而使得劇中的感情關係更混亂。

 

兩任妻子的合謀,讓約翰名符其實成了可以流通的貨物。

 

  話雖這麼說,但無論約翰、瑪姬或者喬吉雅,片中角色的塑造都仍是討人喜歡的,他們彷彿天生具備不可思議的復原能力,即使經歷一樁樁荒謬的事件,仍然能在之中找到意義。片中最溫暖的莫過於瑪姬與女兒的關係,女兒不僅是瑪姬在婚姻中最大的珍寶,也是片尾全新希望的暗示,她雖不懂大人的世界,卻巧妙地連結起瑪姬與他人。

 

  喜劇是如此迷人,正如飾演約翰的伊森霍克所言:「我非常感謝能飾演一個沒有身處在痛苦中的角色!」片中的角色雖然陷在複雜的三角戀情中,但電影輕鬆幽默的基調,使觀眾被捲入角色的迷惘焦慮之餘,又被不時迸出的荒誕對白逗笑。電影處理中年、外遇、婚姻等大命題,卻又以戲謔的方式為他們開脫。觀眾明知生活裡沒有這麼盡如人意的結局,卻又為所有角色荒謬的適得其所感到開心。正如瑪姬的好友一語道破的:「你永遠不知道是你安排了這一切,或是命運安排了這一切。」人算不如天算,但既然身處宇宙神秘的洪流之中,不如就放寬心,看看生活到底會將我們帶往何處吧。

 

 

 

 

電影資訊

NY單身日記》(Maggie's Plan)-Rebecca Miller,2016[台灣]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