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小白背後的真相:《黑暗網路》

 

《黑暗網路:匿名地下社會的第一手臥底調查》中文版書封。 

 

 

文|傑米.巴特利特

譯|廖亭雲

 

  一九八○與一九九○年代,隨著上網人口持續成長,心理學家開始感到好奇,電腦會如何改變人的想法和行為。一九九○年,美國律師暨作家麥可.戈德溫(Mike Godwin)提出,Usenet的行為模式中有一條自然法則:「網路上的討論持續越久,與納粹或希特勒相似的機率就越接近百分之百。」簡而言之,使用者越經常在網路上聊天,就越容易變得邪惡下流;而只要上網聊天的資歷夠長,邪惡就是必然。當今只要造訪多數新聞報紙的線上留言板,便能輕易觀察到戈德溫法則。

 

  二○○一年,心理學家約翰.蘇勒爾(John Suler)提出著名的「網路去抑效應」(The 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進一步說明網路行為的成因,他指出共有六項因素允許網路使用者忽視現實世界的社會法則與規範。蘇勒爾的論點是,由於網路使用者不認識也無法看見交談對象(對方也不認識或看不見自己);由於雙方是即時溝通,似乎毫無規則也不須負任何責任;更由於這一切都像是發生在另一個現實,網路使用者會做出現實生活中不會出現的行為,蘇勒爾稱之為「惡性去抑」(toxic disinhibition)。

 

  其他的學術研究結果顯示,百分之六十五至九十三的人際溝通屬於非語言類型:臉部表情、語調、肢體動作等等,簡單來說,人類大腦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會下意識地注意到這些提示,因此人類能夠更有效地解讀彼此和產生共鳴。然而透過電腦溝通時,上述的提示並不存在,導致溝通變得抽象而沒有判斷基礎,又或者正如網路漫畫《一分錢電動遊樂場》(Penny Arcade)所述:「大網路蠢蛋理論:正常人+匿名+觀眾群=徹底的蠢蛋。」

 

  對付網路小白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取消匿名制度,強迫網站或平台規定使用者以實名登入,當然這麼做無法完全遏止網路的惡劣風氣,但至少能促使小白多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許還能提醒小白在攻擊他人之前三思。然而取消網路匿名也有其缺點,匿名並不是專為保護網路小白而出現的當代產物,而是讓大眾在必要情況下,能夠誠實以對、敞開心胸、且不需暴露身分,放棄匿名會是極為冒險的做法。

 

  擺脫網路小白的同時,我們也可能會失去其他重要的事物。犯罪、威脅、駭人、以及諷刺之間的分界非常細微,像老霍本這樣的網路小白,確實偶爾能透過他的嘲諷,讓大眾一瞥社會自負的一面,也暴露現代生活、道德恐慌、或是二十四小時戲劇性新聞文化的荒謬。

 

  有一派網路小白叫做「安息悼念小白」(RIP memorial trolls),專門鎖定近期過世人物的網路悼念頁面,攻擊在該頁面發表訊息的網友。根據以網路小白為博士論文主題的學者惠妮.菲力普斯(Whitney Phillips)指出,這群小白的攻擊目標是「悲痛遊客」:與死者在現實生活中毫無交集、根本不會因為死者過世而感到哀痛的網友,「安息悼念小白」還公開表示,悲痛遊客煩人又假惺惺,活該被當作攻擊目標。

 

  美國同性戀老黑協會(GNAA)經常發表荒謬的新聞故事,希望懶惰的記者前來抄新聞,常見的手法則是:一則來自GNAA的文章指控有黑人在颶風珊迪來襲之際洗劫民宅,偷竊主流媒體曾大肆報導過的知名寵物。這個小白社群一致公認,「現實中」的引戰霸主就是美國喜劇演員史提芬.荷伯(Stephen Colbert)以及英國喜劇作家克里斯.莫利斯(Chris Morris),兩人都因為專門戳破政治人物和名人過度膨脹的自尊心而聲名大噪。

 

  鬧板資歷十年的查克自稱他的所作所為也都有價值和目標──「為大眾利益引戰」,以揭開社會上虛偽又愚昧的一面,他甚至創立屬於自己的複雜信仰,花費數年時間化零為整,將其用作一種引戰工具,並稱之為「自動道德勸說時光旅行實用主義」,結合幽默、物理、以及源自其他宗教的元素。查克用這套方法對其他宗教與政治團體引戰,「這種障眼法屢試不爽,對方根本不知道該不該認真看待眼前的東西──沒有辦法判斷哪裡是笑點、哪裡又是真話。」這套戰術不僅高超──而且出乎我意料的──對當代神學理論辯證產生顯著影響。

 

  儘管許多網路小白都只是窮極無聊、想惹事生非的青少年,也有部分認真的小白似乎是廣義的自由意志派,認為生活在自由社會的條件之一,是理解所有思想都可以受到挑戰或奚落,而且對自由表達權的最大傷害,就是對惹惱或冒犯他人有所顧忌。網路小白打從網路誕生之時就已存在,正說明了許多人都有探索人性黑暗面的欲望,我訪談過的每一位網路小白都表示自身行為並不奇怪,一發現界限就燃起挑戰的欲望,這就是人性。

 

  然而挑戰極限的概念並不是完美無瑕,反而會成為不顧後果霸凌及威脅他人的正當理由。我問查克是否有玩得太過火的經驗,他點點頭後說:「有啊,我想應該有幾個人被我鬧到不想再上網,其中一個還精神崩潰了。」他覺得自己對此有責任嗎?「那時候我覺得才不干我的事—我們這些人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是現在我沒那麼肯定了。」

 

  老霍本則較為堅定:「我的攻擊目標都是精挑細選,全都是活該的傢伙。」不過小白的攻擊目標並非總是有錢、有勢的名人,更常見的受害者反而是像莎拉這樣弱小的菜鳥,畢竟這群人是最容易攻擊的對象,而看板/b/的匿名使用者之所以盯上視訊女郎,是因為她們的相片與討論串廣受歡迎,比一般的/b/板使用者討論串更受矚目。

 

  最後,老霍本選擇和/b/板站在同一陣線:「你會公開自己的照片然後放上網路嗎?那為什麼她要這樣做?我不是想教訓她,但她必須為自己負責。」查克則是對莎拉的事件感到不安,不過最終還是得出以下結論:「她還是不該做出這種事,雖然結果對她太殘忍了。」

 

  對我而言,人肉搜索莎拉就只是殘酷的惡行,而這群惡人只用蹩腳的理由辯解:「今天晚上那個蠢賤人說不定學到了短短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訓:在網路上公開自己的裸照會是你一輩子都忘不了的蠢事。」我很確定莎拉絕對學到了痛苦的一課,但這僅僅是「生活崩壞」的副作用之一而已:

 

匿名發言:

我就是道德魔人

但我覺得瘋狂肉搜莎拉又不會怎樣

好玩而已嘛

生命之樹的頂端才不是愛:是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

 

  不論這群網友的動機為何,即使是從他們最惡劣的行為,網路小白身上也有值得我們學習之處,引戰是一種包山包海的概念,從/b/板惡霸到業餘哲學家,從輕微的無禮行為到犯罪手法,都是其中一環。我們對於在數位世界得到肯定的渴望日漸增加,因此越來越多人開始在網路分享自己生活中最隱密、私人的一面,而分享對象經常是徹底的陌生人。自己的喜好、想法、目的地—我們在網路分享越多個人資訊,就越容易成為攻擊對象,網路小白也越有機會藉題發揮。

 

  儘管社群媒體網站的控管更加嚴密,引戰行為仍然沒有減緩的跡象,畢竟從一九七○年代中期,引戰釣魚就是網路生活的主要特色,只是從小眾社群電子通訊交流中意外的少數行為,進化、突變為近幾是主流的現象。對於查克這類的引戰高手而言,引戰釣魚從一門創意十足的藝術墮落至隨機恐嚇及霸凌,確實令人心灰意冷,但是他們絕不會因此罷手。

 

  無論我們是否欣賞,引戰釣魚都是當今網路世界的特色,既然現代人大部分的生活都建立在網路之上,網路小白也許有助於我們認清這種生活型態的危險性,提醒我們要更加謹慎、更加厚臉皮。也許有一天,我們會為此感謝網路小白。

 

 

(本文為《黑暗網路:匿名地下社會的第一手臥底調查》部分書摘)

 

 

書籍資訊

書名:《黑暗網路:匿名地下社會的第一手臥底調查》 Dark Net: Inside the Digital Underworld

作者: 傑米.巴特利特(Jamie Bartlett)

出版:行人

日期:2016

[TAAZE] [博客來]

分享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