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錯的話,這位作者絕對出不了書:《逗點女王的告白》

 

一般人在緊張時容易用「which」,其實往往用「that」就可以了。

 

文|瑪莉‧諾里斯
譯|林步昇

 

  英文有個又臭又長的單字叫「ultracrepidate」,形容「超出自己職責範圍」,可以在韋伯二世裡查到。文字編輯工作的精神,就是避免超出自己的職責。部分作家也許認為,我們都是套用寫作規則來檢查他們的文章,好讓文章符合特定體例,但我們其實也經常放水、破例或至少避免校對時過猶不及。文字編輯有許多決定都很主觀,例如經常碰到的問題:應該用「that」還是「which」得看作者的語意──這需靠上下文的判讀,而非機械式的反應。

 

  試想詩人狄倫.湯瑪斯(Dylan Thomas)的名詩:「The force that through the green fuse drives the flower.」(通過綠莖催動花朵之力。)這個句子當例子有些不妥。第一,這是一首詩,並非所有人都有狄倫.湯瑪斯的文采(或酒量);第二,沒人記得接下來的內容。完整句子是:「The force that through the green fuse drives the flower / Drives my green age.」(通過綠莖催動花朵之力,亦催動著我的慘綠年華。)多麼漂亮的句子!雖然這是一個詩句,而且引述太多容易混淆主題,但仍然可以用來判斷「that」和「which」的用法:如果關係代名詞──「that」或「which」──後面的片語或子句,對於句意至關重要,使用「that」比較好,而且先行詞後不加逗號。二流詩人也許會寫成:「The force which through the green fuse drives the flower」(讀者唸到這句應該會嗤之以鼻),或者更拙劣的版本:「The force, which through the green fuse drives the flower, / Drives my green age」(這位作者絕對出不了書,除非請到優秀的文字編輯)。「The force」如果缺少「that through the green fuse」修飾就意義全失,剩下「The force... drives my green age」,讀者會納悶到底是什麼「力量」?我們難不成是在看《星際大戰》嗎?「願原力──穿過綠莖催動花朵──與你同在」。我倒覺得這句子可能出自比爾.墨瑞(Bill Murray)口中,而非狄倫.湯瑪斯或路克天行者。

 

  我非常努力克制自己不要使用「限定」(restrictive)這個術語,因為「限定」聯想到的事物都很掃興。衣著可以遭到限制,飲食也可能遭到限制;限制性的法規讓人無法在甘迺迪機場跑道附近釣魚,也不能在救生員未值勤時到海邊游泳。「To restrict」在《韋氏詞典》中的定義是「侷限於特定範圍內」。不曉得各位讀者怎麼看,但我是很受不了大小規定的人。

 

  就連詞典用來說明「限定子句」的範例都讓人心情很差:《韋氏詞典》以「that you ordered」為例,造出來的句子是「The book that you ordered is out of print.」(你訂的書絕版了。)什麼?絕版了!《藍燈書屋大學詞典》對於限定文法的定義稍微比較正面──「限制被修飾語意義的字詞、片語或子句」──但例句同樣令人不悅:「下句中的『that just ended』即是一例:The year that just ended was bad for crops.」(剛剛結束的那一年中,作物收成欠佳。)先前是想買的書絕版,現在是玉米價格即將飆漲,我運氣可真好。

 

  我無意把這個文法觀念愈說愈複雜,但事實上就是不容易理解。《藍燈書屋大學詞典》對「非限定」(nonrestrictive)用法的說明是:「描述或補充被修飾語的字詞、片語或子句,但無助於確立其主體性,下句中的關係子句『which has been dry』即是一例:This year, which has been dry, was bad for crops.(今年天候乾旱,不利作物收成。)英文中,非限定子句通常會用逗號隔開。」這個說明夠清楚了,令人由衷佩服,只不過乾旱依然礙眼。

 

  你能分辨「The year that just ended was bad for crops.」與「This year, which has been dry, was bad for crops.」兩句的差異嗎?「this year」這句中,我們已經曉得作者指哪一年,因此寫成「This year was bad for crops.」意思也很清楚。你當然也可以寫「The year was bad for crops.」,但說話會有上下文,所以得知道是哪一年,加上「that just ended」就可確定年份。

 

  「非限定」比「限定」聽起來順耳多了。我當然喜歡不受限定的衣服和飲食。韋伯二世對非限定子句的定義是:「用來補充資訊的形容詞子句,但並未緊接著其修飾的名詞,故不太影響名詞的確切意思(the aldermen, who were present, assented〔議員們出席,並且表示贊同〕),又稱作描述型子句。這類子句會用逗號隔開,而限定子句則沒有逗號(the aldermen who were present assented = such aldermen as were present assented〔在場的議員們皆表贊同〕)。」當然,好笑之處在於,定義本身使用了「which」(「an adjective clause which adds information」)表達限定子句,但其實當代標準美語則會傾向用「that」,所以習慣上會寫成:「an adjective clause that adds information」。

 

  我每次都得重新提醒自己「限定」的意思:一聽到限定,你可能以為要加上逗號,把子句限制在裡頭、跟其他部分區隔開來。但其實恰恰相反:限定子句與其修飾的名詞密不可分,不需要任何標點符號的幫忙。逗號最初的目的是區隔,但限定子句並不想和先行詞分開,而是想與它合而為一,成為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你明白什麼是限定(She was a graduate of a school that had very high standards〔她畢業於一間門檻很高的學校〕),其他全都歸類為非限定就對了(He graduated from another school, which would admit anyone with a pulse〔他畢業於另一間學校,那間學校只要繳學費,來者不拒〕)。

 

  一般人在緊張時容易用「which」,其實往往用「that」就可以了;政治人物經常掛在嘴邊的是「which」而非「that」,只為了凸顯語氣的重要性;作家可能常用「which」代替「that」,不過也無傷大雅,糟糕的是該用「that」時反而用了「which」。顯而易見的是,英國人較常用「which」而且習以為常;美國人的共識則是,遇到限定子句用「that」,非限定子句用「which」,前面加個逗號。用得好。

 

  現在舉個很有趣的例子,可以當成限定用法,也可以當成非限定用法,大家想必聽過《聖經》主禱文的這句話:「Our Father, who art in Heaven.」(我們在天上的父。出自《馬太福音6:9》。)這句話裡面的「who art in Heaven」是限定還是非限定用法呢?上帝到底在哪裡?我覺得應該是非限定,因為「who」前面有個逗號;換句話說,「who art in Heaven」這個片語並未定義天父,只是點明他住的地方,好比你也可以插入「by the way」(順帶一提),句子就成了:「Our Father, who, by the way, resides in Heaven」──只不過此處「Our Father」是語法上的呼格(vocative),也就是直接稱呼,這時不必說明天父在哪裡。

 

  這句原本的脈絡是,耶穌教導門徒如何禱告。如果沒有逗號,意思就是禱告的人還有另一個父親(約瑟?)。想來耶穌應該是將「who art in Heaven」視為限定用法,點明這裡是指天上的父親,而非地上的父親。如果暫時不討論《聖經》這句,我可能會用自家的例子:「our father, who art in Cleveland.」(我們的父親住在克里夫蘭。)大家都懂我在說的是家中唯一的父親,他住在克里夫蘭。《新約》希臘文的版本沒有加逗號,翻譯過來的意思向來莫衷一是。聖傑羅姆(Saint Jerome)翻譯的拉丁文版本中,該句則是「Pater noster, qui es in caelis」,屬於非限定用法,而有無逗號其實也聽得出來。英文翻譯「Our Father, which art in Heaven」也是非限定用法,出自1662年出版的《公禱書》;還真多虧了英國國教,一開始竟然用「which」指天父,後來才改成了「who」。

 

  這裡的上帝是造物主,比喻成天上的父親,而依據一神教的傳統,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不過,1988年開始流通的現代基督教聖經,則是簡單的「Our Father in heaven」,屬於限定用法,強調是天上的父親,不是地上的父親。至於1928年發行的當代英文聖經,無論是天主教或基督教版本都沒有加逗號:「Our Father who art in heaven」。這讓人不禁覺得納悶:限定用法不加逗號,聽起來比較直接,顯得刻意貶低地上的父親;非限定用法少了逗號,應表認可他是全人類的父親,再順帶提及他住在天上。

 

  雖然我沒有特別信教,但這感覺頗神祕的,不是嗎?

 

 

(本文為《逗點女王的告白:從拼字、標點符號、文法到髒話……英文,原來這麼有意思!》部分書摘)

 

 

 

《逗點女王的告白》中文版書封。

 

 

 

書名:《逗點女王的告白:從拼字、標點符號、文法到髒話……英文,原來這麼有意思!》 Between You & Me: Confessions of a Comma Queen

作者: 瑪莉‧諾里斯(Mary Norris)

出版:經濟新潮社

日期:2016

[TAAZE] [博客來]

 

圖片credit:

Ken Niimura/slate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