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謊成性:小謊言如何讓你成為大騙子

反覆地撒謊不但會降低大腦對不誠實行為的敏感度,並助長人們在未來編造出更大的謊言。
 

編譯|Mumu Dylan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最新研究表明,反覆地撒謊不但會降低大腦對不誠實行為的敏感度,並助長人們在未來編造出更大的謊言。這項發表在科學期刊《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論文,首次為相關研究提供了確鑿地實驗證據,指出小謊言如何讓人們成為大騙子,以及這些情況又怎麼在大腦中發生。

 

  研究團隊在受試者執行實驗任務時,對其進行大腦掃描並觀察數據變化。他們發現受試者在任務中為謀取個人利益開始撒謊時,大腦內主導情緒反應的杏仁核(amygdala)會變得極為活躍;但隨著更多的謊言產生,杏仁核對撒謊做出的抑制反應會逐漸降低。最重要的是,不斷地說謊讓大腦適應了不誠實的行為並大幅降低杏仁核反應,而且進而讓人們撒更大的謊。

 

  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科學教授,該研究的資深作者塔莉‧夏洛特(Tali Sharot)博士表示:「當我們為了個人利益而說謊,杏仁核會產生像是罪惡感等負面感受,抑制我們正準備說出的謊言程度。然而,這種反應卻會隨著不斷說謊逐漸褪去,當我們說了越多的謊,謊言也會變得更誇張。這可能會引發『滑坡效應』,從原本小小的不誠實行為,轉變成明顯且嚴重的謊言。」

 

該實驗只測試了說謊,但同樣的原則也可能適用於其他行為,譬如暴力和鋌而走險的舉動。

 

  實驗找來80名志願受試者參與一項合作評估任務:猜測罐子裡有多少硬幣,並將估算金額透過電腦告訴未見面的合作夥伴。實驗任務模擬了幾種不同的情境:在基礎情境下,受試者被告知盡量做出準確的估算,將有利於他和整個團隊;而其他還包括高估或低估金額將會利己害他、利己利他、害己利他、利己但不涉及他人和利他但與自己無關。

 

  當有利於自己(多出的部分由合作夥伴支出)的情境發生時,受試者開始向夥伴稍微高估金額,這引起了杏仁核的強烈反應;隨著實驗繼續進行,人們會越來越大膽地誇飾其估算金額,而此時的杏仁核反應卻越來越低。

 

  「例如人們在第一次逃漏稅的時候,往往會產生強烈的罪惡感,大腦產生的負面反應能抑制不誠實行為的發生,或是減輕謊言的程度;但當一個人不斷地撒小謊,大腦開始適應這種行為,抑制行為產生的否定性反應也會逐漸減弱。」夏洛特說道。

 

  除此之外,該研究第一作者尼爾‧加勒特(Neil Garrett)博士還指出:「不斷說謊讓大腦對不誠實行為的情緒反應變得麻木遲鈍,但杏仁核發出的厭惡信號代表人們知道說謊是錯誤或不道德的行為。我們在該實驗中只測試了說謊,但同樣的原則也可能適用於其他行為,譬如暴力和鋌而走險的舉動。」

 

 

圖片credit:

kewl@flickrFulla T@flickr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