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化之後的《黑鏡》,究竟說了什麼?

英國編劇查理‧布魯克統籌的科幻驚悚影集《黑鏡》(Black Mirror)。

 

文|Mumu Dylan

 

  沒有什麼比脆弱、恐懼和偏執無理的現象,更能直指人類行為的核心。2011年冬天,由英國編劇查理‧布魯克(Charlie Brooker)統籌的科幻驚悚影集《黑鏡》(Black Mirror)在第四台(Channel 4)開播,播出後雖然獲得了普遍好評,卻遲遲等不到電視台續訂第三季。

 

  2015年美國影音串流媒體Netflix在萬眾期待之下,以4000萬美元製作費用買下《黑鏡》的第三季首播權,不但讓該劇知名度大增並繼續施展其魔力,也讓人不禁好奇美國化之後的《黑鏡》,究竟說了什麼?

 

美國化之後的《黑鏡》,究竟說了什麼?

 

  《黑鏡》不像日本恐怖電影以精湛特效和駭人故事讓觀眾害怕,從某方面來看它甚至不是寓言;相反地,它讓我們感到恐怖的地方在於穩健地敘述事物本質:當人們盲目追求科技帶來的便利,我們終將變成傀儡。

 

  布魯克試圖用《黑鏡》展現出瞬息萬變的世界面貌,其中一些故事似乎也真實應驗:在《The National Anthem》裡綁匪獵奇的提出讓英國首相進行人獸交的情況,與2015年英國首相卡麥隆被爆出年輕時的荒唐行徑幾乎一模一樣;第二季的《The Waldo Moment》則描述直言不諱的電視卡通人物,以激進言論博取公眾目光,最後藉著這股力量攀附政治成為全球性產品,其過程模式與剛在美國總統大選勝出的川普,有著令人毛骨悚然的相似之處。

 

布魯克試圖用《黑鏡》展現出瞬息萬變的世界面貌。

 

  第三季的《黑鏡》有了不同的面貌,這些顯著的變化似乎是源於Netflix(它現在已經是該公司的「原創自製影集」),它脫離了前兩季嚴謹的英式規範,並在美國製作人的監督下放映給美國和其他國家。作為結果,第三季的組成與形式讓人感到參差不齊,節奏和風格也有大幅度的變化。

 

  或許是為了因應Netflix作為全球媒體的要求,《黑鏡》的第三季題材變得更加「國際化」和白話。在風格方面,以往偏執的飽和色調也逐漸褪去,除了喬‧萊特(Joe Wright)執導的第一集外,其餘更像是電玩大作裡經常出現的過場動畫。

 

《黑鏡》以往偏執的飽和色調逐漸褪去,更像是電玩大作裡經常出現的過場動畫。

 

  而原本緩慢穩健的敘事節奏,偶爾也轉變為刺激和速度感十足的美式編劇。丹雀柏格(Dan Trachtenberg)在《Playtest》中,劇情以近乎偏執的驚悚片節奏進行,並運用大量傳統恐怖片常見的音效和嚇人橋段;而詹姆斯‧瓦特金斯(James Watkin)的《Shut Up and Dance》則是不斷地重複執行任務以製造緊湊感,結局卻欠缺過去直擊人心的力道。

 

  這是一種詭異的轉變,原本它很少直接「說」出什麼大道理,大多時候留給觀者思考並感受諷刺意味帶來的衝擊,就像長輩搖著手指說:「我早就警告過你了。」然而,它投向好萊塢式的表現方式和瞭無新意的劇情,讓《黑鏡》從一部具有巧思、耐人尋味的科幻諷刺影集,轉變成更大眾和過於直白的話題評論劇。

 

 

 

影劇資訊

《黑鏡》(Black Mirror)-Charlie Brooker,2011年開播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