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成為樂觀主義者:《我不是你的黑鬼》(I Am Not Your Negro)

詹姆斯‧鮑德溫,攝於1965年。


  拉烏爾‧佩克(Raoul Peck)執導的新紀錄片《我不是你的黑鬼》(I Am Not Your Negro)改編美國小說家、劇作家、散文家和詩人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未完成的遺作《Remember This House》,以鮑德溫的角度回憶六O年代黑人民權運動的血淚史,以及三位民權運動領袖好友:麥格・艾佛斯(Medgar Evers)、麥爾坎‧X(Malcolm X)和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相繼在五年內遭遇暗殺的事件。


  大約在金恩博士逝世的十年後,1979年6月30日鮑德溫在信件中告訴經紀人他正在籌劃名為《Remember This House》的新書,希望寫下這些時代人物反抗體制和啟示眾人的生命故事。然而,鮑德溫在這個計劃上並沒有取得太多進展,當他於1987年因胃癌逝世時,只留下了三十頁的手稿。


  《我不是你的黑鬼》的旁白敘事完全採用了這些未完成的手稿(由山謬‧傑克森讀誦),並穿插鮑德溫的筆記、信件、出版著作,以及他現身電視談話節目和新聞報導的影像紀錄。它不像傳統紀錄片讓家人、朋友或學者觀點作為電影主軸,而是從鮑德溫自己的作品來詮釋一切。導演巧妙的安排讓觀眾充分地領略了鮑德溫無與倫比的口才,及其話語建構出的形象。

 

它不像傳統紀錄片讓家人、朋友或學者觀點作為電影主軸,而是從鮑德溫自己的作品來詮釋一切。


  他在早期作品《土生子札記》(Notes of a Native Son)中表示:「我想成為一個誠實的人和一個好作家。」他的聲音總是個人和坦率使讀者感同身受,電影也再現和重現了這種效果。它不只是讓觀眾知道鮑德溫,或者把他當作一個遙不可及的歷史人物,而是讓觀眾真實地感受到他的存在和他所說的一字一句。


  但如果將這部電影當作是鮑德溫的生平紀錄片,那就太低估了它。雖然鮑德溫過世將近三十年,不可能知道近幾年美國社會的種族衝突事件或「珍視黑人生命」運動(Black Lives Matter),但在某種意義上他已經預先解釋了一切。


  導演用鮑德溫的個人見解,闡明了美國當代面臨的現狀。電影裡六O年代警察用暴力對付黑人的片段,交錯著近幾年美國社會所發生的類似景象,並藉由鮑德溫的話語縮短了兩個時代之間的距離。這一系列黑人死亡的事件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相似之處,彷彿歷史正一再地重演。

 

  《我不是你的黑鬼》不是輕鬆或撫慰人心的電影,相反地它意味著沉痛和絕望。鮑德溫審慎地將自己形容成證人,一個見證悲劇和英雄行為的旁觀者。「我不能是一個悲觀者,因為我還活著。我被迫成為一個樂觀主義者。」鮑德溫說。


 

 

電影資訊

《我不是你的黑鬼》(I Am Not Your Negro)-拉烏爾‧佩克(Raoul Peck),2017

 

圖片出處

New York TimesTIFF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