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痛如何得以日常:《日常對話》

 

黃惠偵導演以《日常對話》紀錄片,在柏林影展一舉擒獲泰迪熊奬最佳紀錄片。 

 

  今年初黃惠偵導演以《日常對話》紀錄片,在柏林影展一舉擒獲泰迪熊奬最佳紀錄片,並搭上最近在台灣同性婚姻議題的潮流,近日上映時備受矚目。

 

  在媒體訪問曝光後,引人注目的不只是導演跳牽亡陣的庶民背景,還有童年創傷的勇敢剖露。因而片名《日常對話》分外引人深思:傷痛怎麼會是日常呢?在掩藏傷口漫長歲月後,沉默的T媽媽與疏離的女兒如何開口?

 

女性力量的傳承

 

  答案原來在攝影機裡。二十歲結識紀錄片工作者後,黃惠偵開始有拍下家庭故事的構想,經常手持攝影機在家記錄影像,家人於是逐漸習慣鏡頭的凝視,妹妹、兩個外甥女與小女兒都不怯於袒露真實情緒,與導演畫外音的互動,透出難能可貴的親密。

 

  儘管作為影片主要人物的母親,常顯露不耐,或感於壓力試圖避走,她在特寫鏡頭前仍坦蕩展露容顏。因此當家族其他女性成員,露出一張張與T媽媽相似的臉龐,形容她們心中的母親與阿嬤時,T媽媽的生命形象也逐漸浮現:她既是帶著兩個女兒逃離家暴父親的母親,也是領著女兒和外孫女跳牽亡陣的女家長,更是勇於追求女女情愛的多情浪漫T。女人與女孩們相似的相貌,彰顯了來自母系傳承的獨立堅強。

 

  然而,透過變焦與空間分割的視覺隱喻,導演細膩對照出兩組截然不同的母女關係。黃惠偵與小女兒的相處親暱愛嬌,僅僅一尺之遙的房間與廚房裡,T媽媽卻總是獨自為女兒和外孫女準備飯菜,獨自出門。母女間難以逾越的隔閡,促使黃惠偵決心藉由電影追索母親的過往,觸探溝通的可能。

 

家的陰影纏縛

 

黃惠偵始終不理解,為何出外把妹時幽默風趣的T媽媽,在家總是冷淡寡言,究竟家對於母親的意義是什麼?

 

  黃惠偵始終不理解,為何出外把妹時幽默風趣的T媽媽,在家總是冷淡寡言,究竟家對於母親的意義是什麼?片中她回了兩趟家,一個是母親在鄉下的老家。那些舅舅阿姨熱情善良,但他們無法瞭解喜歡同性的手足內心世界。導演提問長輩,是否知道母親愛的是女生時,舅舅和阿姨不約而同在否認後,試圖轉移話題躲避尷尬,她將兩段對話剪接在一起,略帶黑色幽默,隱約點出家族作為父權體系共犯的角色。對長於保守年代的同志而言,家是親緣羈絆的所在,卻也是枷鎖,社會結構裡對他者的壓迫在家裡進行著,正如舅舅當年因「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價值觀,為T媽媽介紹結婚對象,沒想到將姊妹推進了家暴的深淵。

 

  另一個家更為不堪,是充滿父親家暴陰影的舊公寓,當年那個小女孩跟著母親妹妹從這裡匆匆出逃,而今返回綑縛母女記憶的所在,黃惠偵的旁白說,要把母親和她的靈魂一併帶離這個空間。

 

於明亮中直視黑暗

 

  不只母親隱藏著家暴的祕密,女兒也有祕密。在影片中後段,黃惠偵與母親各據長桌一端,在無人的攝影機前,靜靜啜泣的女兒開口說出了母女最深的心結,幼年被父親侵犯的往事,一直盤腳縮在椅子上,姿態防禦的母親先是激烈否認知情,而後在聽聞女兒說「那不是你的錯」時,終於流下一行淚。在此黃惠偵捨棄了一般紀錄片影像所能發揮的效果:窺看、揭露、批判、展演,或介入他人的生活,她只是讓自己和母親共同經歷此刻,溫柔處理創痛,讓人看見紀錄片另一種功能,與痛苦經驗的靈犀共感;而母與女無需更多的語言,透過這段安靜而誠實的影像,心靈上達成了和解。

 

「你愛不愛我?」「我愛你。」

 

  電影之外,生活還在繼續。在知道女兒接受自己的性向與共同的創痛後,T媽媽彷彿得到了釋放,跟女友逛著菜市,挑揀著幼嫩的龍鬚菜,說是為了女兒愛吃,這是第一次她在片中以輕盈的口吻提起女兒。女兒或許還無法輕易言愛,但藉由小孫女向阿嬤一遍遍確認著:「你愛不愛我?」「我愛你。」長久橫亙在母女間的心結解開了,祖孫三代、兩組傾斜的母女關係慢慢平衡,一切如此自然。如此渾然天成的氣韻並非出於精密的創作計畫或靈感突發,而是黃惠偵十多年來不斷拍攝記錄家庭生活,如英文片名Small Talk般,積累著與母親、妹妹、外甥女共處的片段,當微小對話匯聚凝結至生命的某一刻,顯影在銀幕上,方才達致如此寧靜明澈的境界。

 

  傷痛之所以可以被日常容納,在於對話穿越時間觸及母親,也觸及幼年時惶恐的自己。這是黃惠偵以影像寫成的詩篇,關於愛。

 

 

電影資訊

日常對話》(Small Talk)-黃惠偵,2016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