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恕很高貴,但也很生物

科學研究指出,寬恕能力與大腦特定區域的規模有關。圖為教宗方濟各,他於去年破例宣布無限期授權神父可赦免墮胎。

 

編譯|Mumu Dylan

 

  面對不愉快和不順眼的事,有些人更容易寬恕和忘卻,而有些人則難以原諒和放下。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為這種差異提出了一種解釋:寬恕能力似乎與大腦特定區域的規模有關。

 

  儘管該研究是基於少量有限的樣本(50份大腦掃描成像圖)所做,因此結果還不是最終定論,但它確實顯示出寬恕能力與大腦的顳葉上端前溝(aSTS)規模具有高度關聯。

 

  由麻州波士頓學院、義大利第里雅斯特大學和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設計了幾種模擬情境,並告知參與者情境裡主角的意圖,以及其行為所帶來的後果,接著讓參與者以一到七分為兩個問題評分:「主角行為合乎道德的程度?」和「主角應受到譴責的程度?」

 

  結果發現這兩個問題具有高度關聯性:在第一個問題中給出高分的人,往往在第二個問題會給出低分,研究團隊將分數綜合以表明每個項目的「道德判斷嚴厲程度」。他們發現即使某些情境裡的主角本意良善,純粹因為偶然因素造成了不好的結果,但那些在道德判斷方面極為嚴厲的人,仍然會怪罪主角不放過他們。

 

  當參與者回答問題時,研究人員同步使用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核磁共振成像(MRI)監測其大腦活動,藉此觀察和辨識哪種人更容易寬恕無辜犯錯的人。研究發現,當顳葉上端前溝左側的灰質數量越多,也越不會譴責犯下無心之過的人。大腦的這塊區域連結到一個人理解他人動機的能力,即「心理狀態判斷能力」(mental-state reasoning)。

 

研究發現,當顳葉上端前溝左側的灰質數量越多,也越不會譴責犯下無心之過的人。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印哲基‧帕提爾(Indrajeet Patil)認為,研究清楚地表明從生物學角度來看,有些人生來就是比較容易寬恕別人。儘管該大腦區域與功能之間的關係尚不清楚,但研究團隊普遍認為:該區域的灰質更多,功能表現也更好。例如另一項研究發現,倫敦計程車司機在海馬迴的某些區域有越多的灰質,也會反映在他們的認路能力上。「以此推測,當一個人顳葉上端前溝左側的灰質越多,他在判斷事件時就越能多方面思考和理解別人的初衷,進而選擇寬恕情境裡的主角。」帕提爾說。

 

  寬恕和譴責的能力與生活息息相關,帕提爾舉例說:「如果一個你信任的朋友不小心弄壞了你的東西,這種能力就有助於你理解對方的本意,避免因為不諒解而失去一位好朋友。另一方面,這種判斷能力也能幫助人們保護自己被懷有惡意的人傷害,比如識破企圖阻止你升遷的壞同事。」

 

  未參與該研究的愛丁堡大學心理學家斯圖爾特‧里奇(Stuart Ritchie)雖然肯定這項研究,但他也指出成本昂貴的核磁共振成像往往限制了樣本數量,並提醒說:「取得強而有力的證據以前,不能妄下定論。」研究作者則提到,後續研究將側重於人格特質、教育程度和種族等其他人口統計學細節,以及這些因素將如何影響研究結果。

 

  不過這並不代表人們的寬恕能力恆久不變,該研究也表示人們能透過訓練來提高理解他人心理狀態的能力。所以即使原本在道德判斷極為嚴厲的人,也能經由訓練學會寬恕。

 

 

圖片出處

The StarTD Jakes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