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真正該恐懼的真相:《漢娜的遺言》

Netflix基於傑伊‧艾夏同名小說製作的影集《漢娜的遺言》(13 Reasons Why)。

 

  Netflix基於傑伊‧艾夏(Jay Asher)同名小說製作的影集《漢娜的遺言》(13 Reasons Why),描寫了一名高中女孩自殺的故事:在自殺以前,正值花樣年華的女孩漢娜‧貝克(Hannah Baker)錄製了七卷錄音帶,冷靜地帶出讓她人生最終走向自殺的十三個原因。而漢娜死後,她強迫同學一個接一個的聆聽這些故事。

 

  《漢娜的遺言》從三月開播以來,隨即成為今年最受矚目和推薦的影集。儘管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其爭議性:觀眾讚揚它揭露青少年在校園可能遭受的痛苦和折磨;另一方面,家長團體則害怕影集把自殺美化為成功的報復手段,例如全國學校心理學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發表警告聲明,部分內容寫道:「我們不建議脆弱的青少年,特別是那些具有自殺傾向的人觀看這部影集,其強大的劇情故事可能容易影響觀眾,並將劇中角色的選擇浪漫化,或者產生報復幻想。」

 

在自殺以前,正值花樣年華的女孩漢娜‧貝克錄製了七卷錄音帶,冷靜地帶出讓她人生最終走向自殺的十三個原因。

 

  許多家長擔心影集會引發現實世界的自我傷害行為,並藉由線上串流平台傳播至世界各地。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某個學區透過向家長發送電子郵件,警告影集描述的高中生活是有問題;印第安那州的某個學區建議家長不要讓「弱勢兒童」觀看;其他州和英國學校也發過類似的通知;紐西蘭則為影集訂定全新的分級,要求任何18歲以下的人只能在父母或監護人的陪同下觀看。經過這些批評聲浪後,Netflix最後在影集開始前額外增加了「觀賞警語」作為預防。

 

  然而,《漢娜的遺言》不是第一部描寫青少年自殺、高中生活、同儕霸凌和約會騷擾的故事,卻是少數讓家長產生前所未有恐懼的影集。或許是因為它揭示了痛苦但不可否認的真相:許多父母對孩子的學校生活一無所知。

 

阿斯特認為學校有必要打擊如霸凌、性別歧視、同性戀騷擾和幫派活動等問題,並改善學校風氣以拯救更多的年輕生命。

 

  美國的自殺率,特別是青少年女孩的自殺率逐年攀升。根據南加州大學的羅恩‧阿維‧阿斯特(Ron Avi Astor)的研究報告指出:平均而言,每五名青少年就有一名曾考慮過自殺。在某些拉高平均的學校裡,甚至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曾想過自殺,其中社會因素(例如歧視和霸凌發生率),就佔了自殺念頭的55%。

 

  他的研究強調學校有必要打擊如霸凌、性別歧視、同性戀騷擾和幫派活動等問題,並改善學校風氣拯救更多的年輕生命。全國學校心理學協會的主任凱瑟琳‧考恩(Katherine Cowan)也同意阿斯特的研究,她說:「如果學校沒有處理霸凌和網路霸凌等行為,這會成為一個問題;若學生不認為校園內至少有一個成年人可以信任,那也會成為另一個問題。」

 

  同時,皮尤研究中心一年前的研究發現,至少有一半的家長擔心子女被霸凌或受焦慮和憂鬱症纏身,這種問題在少數族群中特別明顯。根據調查指出,只有約一半(53%)的學齡兒童家長對孩子的學校生活狀況感到滿意,另外有46%的人希望他們能為孩子做更多事。所以家長有需要做更多事嗎?當然。研究表明,家長和老師之間的溝通越多,越能提升學生的課業成績和整體表現。同樣地,多花時間參與孩子的學校生活(無論是當學校志工、協助課業或與導師懇談),也是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向尋求幫助的家長提出的常見建議。

 

《漢娜的遺言》揭示了痛苦但不可否認的真相:許多父母對孩子的學校生活一無所知。

 

  另一方面,《漢娜的遺言》對青少年也產生共鳴,因為他們對這種情況感同身受:父母並不關心她在學校的情況,甚至幾乎不曾參與她的高中生活。儘管漢娜哀傷的母親決心找出女兒自殺的原因,但終究無法彌補缺席所造成的後果,而她沉默、試圖轉移喪女情緒的父親則更顯得無知。當這對夫婦決定向學校提起訴訟時,觀眾能明顯得看出,他們並不知道誰是女兒的朋友,更不用說她的敵人或霸凌者是誰。

 

  霸凌和歧視確實是存在已久的校園問題,但真正該恐懼的是成人不願面對的真相:從未直接地處理和面對,也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雙方漸行漸遠直到悲劇發生,最終沒能聽見子女無聲的呼救。

 

 

影集資訊

《漢娜的遺言》(13 Reasons Why)-Brian Yorkey,2017年開播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