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蠻人帶來的海中獨角獸:《海洋的極端生物》

 

Hans Baldung筆下的海中獨角獸。

 

生物在寒冷的海水當中通常繁殖良好,
但結冰卻是危險的事,無論在生物體內或體外。

 

文|史蒂芬.帕隆比、安東尼.帕隆比
譯|
潘震澤

 

  讀者可以想像一下,十四世紀一座城堡籠罩在悶熱的夏季熱浪之中,城堡厚重的石牆雖然涼爽,但空氣甚是潮溼,使得露水在牆上凝結並往下滴。明亮的陽光從會客廳高聳的窗戶傾瀉而入,一批客人正在廳內等著國王一一接見。為了感謝國王的好客之情,這些客人以冰涼的異國美酒做為禮物。國王接受了禮物,並吩咐下人擺桌飲宴。僕人給訪客取來酒杯,但在國王面前放了一只較小的容器:狹長而帶有凹槽,白皙如同骨頭,雕刻成馬的形狀。外國訪客皺了皺眉,心想:難道國王自大、特意要凸顯自己與客人不同?等僕人把酒杯都斟滿了,國王舉杯起身向客人敬酒;他淺酌一口,與客人一起落座。有位客人開口說:「大王,恕我冒昧問上一句,您用的是什麼杯子?」國王一聽笑了起來,把酒杯舉起,朝有陽光之處照去。

 

  「這只杯子,」他刻意停頓一下,以加強說話的效果,「雕自獨角獸的角;那是住在很北邊的北蠻人捕獲的。你們可知它的特性?」客人點頭,但國王仍繼續說道:「除了其他性質之外,它可以在瞬間中和任何毒藥的藥效。我對人一向信任,」他環視坐在身旁的客人,「但我們處於一個危險的時代,對人不得不防。」

 

  上述細節是杜撰的,但場景卻是真實的。幾世紀以前,獨角獸的角在整個歐洲的市場都是奇貨可居。商旅從歐洲北邊將其帶回:有如象牙辮的細緻圓柱,長度可達數公尺。傳說中這些角對毒藥或魔法都是強力的解藥,因此整個歐洲大陸的君主都願意以超過等重黃金的價格收購。 伊莉莎白女王一世就以一座城堡的價格購買了一只鑲了寶石的角。

 

維也納皇家珍寶館(Schatzkammer)收藏的「獨角獸之劍」。( ©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Wien)

 

  不用作者多說,讀者也知道世間從未有過獨角獸存在,但這些角必定來自某處。它們確實是由北蠻人(古代的斯堪地那維亞人)從獵物身上取得的,只不過這種獵物並非陸生動物,而是生存在北極海黑色冷凍海水當中的動物:他們捕獵的是稱為獨角鯨(narwhal,學名Monodon monoceros)的小型鯨豚類。

 

  獨角鯨的英文來自古北蠻語,是屍體的意思。北蠻人是最早發現這種帶有長牙鯨類的歐洲人;他們看見皮膚帶灰色斑點的獨角鯨身軀浮在海面上一動不動,好似死人的浮屍,故此得名。獨角鯨成群活動,一群可有幾十頭之多,翻攪在大塊浮冰之間的海面,以魚類及烏賊為食。牠們最大的族群出現在東加拿大北極圈與格陵蘭附近,也是北加拿大因努特原住民傳說中的主要角色;因努特人是最早碰見獨角鯨以及捕獵牠們的人類。

 

  「獨角獸」的角成為中世紀歐洲收藏家的主要商品,在所有珍奇寶物當中占有一席之地。 事實上那不是什麼角,而是奇長無比的牙齒:從雄性獨角鯨左上顎長出的前齒。雌鯨通常沒有這種長牙,但稀罕的例外也是有的;更罕見的是長出兩根圓柱形長牙的雄鯨,左右各一,塞滿了已經擁擠不堪的嘴巴。獨角鯨的長牙平均有二.五公尺,附在牠們四點五公尺長的身體前端 ,就算在海中,也笨拙得可以;要是有這種牙身比例的陸生獨角獸存在,那麼整個臉部都會被角的重量給壓在地面,動彈不得。

 

  由於這種鯨齒的突出美感,博得了歐洲各個君主的喜愛,獨角鯨自己似乎也是這麼想。長牙無涉存活,因為沒有長牙的雌鯨一樣活得好好的,其行為與雄鯨也大抵相同。長牙屬於第二性徵,是為了吸引異性交配用的。雄鯨用它來爭取雌鯨,有時兩頭雄鯨會以彼此的長牙緊靠著不放,就像兩個決鬥的牽線木偶那樣笨拙;你可以想像自己與決鬥對手都用嘴巴咬著一根掃把柄進行打鬥。這種行為象徵意義大於真正的暴力,更像摔角,而非打架。雄性獨角鯨會固定在泥濘的海底覓食,但除了用來爭奪異性外,其長牙究竟還有什麼實際的功能,目前仍然未知。

 

1874年歐洲出版書籍中的獨角鯨形象,在北極熊身邊,奄奄一息。

 

  獨角鯨是在地球上最寒冷海域進行遷徙的物種。在北極圈的夏季,可以看到牠們石灰色的身影在大淺水灘跳躍。大多數極帶物種在夏天大量進食,以貯存冬季所需的熱量;夏季富含養分的冷冽海水以及幾乎永恆的太陽光照,使得生物在其中大量繁殖。獨角鯨卻反其道而行:針對其飲食的研究發現,牠們的胃在夏天都是空的 ,進食出現在冬天牠們前往南邊空曠海域避寒的時候。就算是在一年當中最冷的季節,牠們還是固執地留在北極圈以內。牠們往南邊遷徙,可以避開一年當中最糟的冰塊堆積,免得被困在海岸邊上。 一旦牠們進入廣闊的深海,就會潛入八百公尺深的海底,盡情享用底棲的鱈魚、大比目魚還有蝦等食物。過冬的獨角鯨每日花好幾小時在海面與深海之間反覆升降,累積大量里程,進食大量海鮮以補充熱量。

 

  無論是在生理還是行為上,獨角鯨都演化出對冰冷環境的適應,但起初牠們是生活在較溫暖的海域。化石證據顯示,約三百萬年前,牠們的祖先在溫帶海洋遨遊 ,而現代獨角鯨與其表親白鯨(beluga)只局限在北極生活。牠們對氣候的適應,與前一章提到在加利福尼亞灣生活的小頭鼠海豚極為相似,但方向卻完全相反。生活在有如洗澡水般溫暖海域的小頭鼠海豚體型小,擁有超大的胸鰭與背鰭,以供散熱之需,獨角鯨則採行相反的做法,體型比鼠海豚大,不但胸鰭小,而且完全沒有背鰭。這種適應有助於保存熱量,也使牠們容易在北極成堆大塊浮冰當中的微小開口進出。就算是在北極的夏天,難以預期的浮冰也可能堆滿海面,使得鯨魚難以探頭呼吸。

 

  獨角鯨與表親白鯨都擁有進步的回聲定位器官,從頭骨前方的軟圓型鼓起、到下顎充滿脂肪的腔室不等。這些強化的器官可集中向外發射聲音脈衝,並且接收朝它們彈回的反射波。獨角鯨的這種超大型裝備,可能有助於牠們在黑暗的深海中覓食,或者對附近的大塊浮冰做精細的勘測。準確的回聲定位可以告知鯨魚哪條路是死路,哪條路可能通向寶貴的吸氣孔隙。

 

  多數鯨魚生活在開放的海洋之中,水面沒有什麼阻礙,但生活在北極的鯨魚,就需要聲納告知更多環境資訊。

 

 

(本文為《海洋的極端生物》部分書摘)

 

 

《海洋的極端生物》中文版書封。

 

 

書籍資訊

書名:《海洋的極端生物》 The Extreme Life of the Sea

作者: 史蒂芬.帕隆比(Stephen R. Palumbi)、安東尼.帕隆比(Anthony R. Palumbi)

出版:衛城

日期:2017

[TAAZE] [博客來]

 

圖片credit:wikimediaThe British Library、衛城出版社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