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的你與77歲的你個性或許已經完全不同

隨著時間流逝,你與過去的自己也可能變得完全不同。

 

  回顧自己年輕的舊照片,除了看見過時的穿衣打扮之外,你可能也想看到「自我」從過去到現在的軌跡。但一個人一生是否真的是同樣的人,以及究竟該如何定義人格,這些問題一直是哲學與心理學辯論的主題。

 

  現今追蹤時間最長的人格研究最近發表在《心理學與老化》(Psychology and Aging)期刊上,表明人的個性與身體外貌一樣「會不斷地改變」。

 

  這項研究始於1950年,科學家對蘇格蘭地區1208名14歲兒童進行測驗,要求老師發下六份問卷以評比青少年的六種人格特質:自信、耐心、情緒穩定度、責任感、原創性和學習意願。綜合六種問卷的結果計算後,每位青少年得到另一項名為「可靠性」的特質評分。六十多年後,科學家持續追蹤了635名受試者,其中174名願意再次進行測驗。

 

  這一次,現年77歲的受試者重新對自己的六種人格特質進行測驗,並指名身邊的摯友或親戚做相同的事。總體而言,63年前所做的測驗結果與現在幾乎沒有重疊性。研究人員寫道:「相關性(Correlation)顯示在63年的時間區間裡,無論是六種特質或潛在的『可靠性』因素,都沒有明顯表現出穩定性。」他們補充說:「我們原本假設在長達63年的時間跨度內,可以找到性格不變的證據,但相關性卻不支持這個假設。」

 

研究顯示,人的個性與身體外貌一樣「會不斷地改變」。

 

  這項結果出乎意料之外,因為之前為期較短的個性研究皆表現了性格的一致性。數十年來的研究顯示,無論是從兒童到中年,或從中年至老年的受試者皆顯現出穩定的人格特質。但是這項最新、時間跨度最長的研究,卻指出人格的穩定將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研究人員寫道:「兩次評估個性的間隔越長,兩者之間的關聯性就越薄弱。我們的結果顯示當把間隔時間拉長到63年時,幾乎找不到任何關聯。」簡單來說,那些在十幾歲時被認為過於衝動的人,也可能在老年時變得和藹慈祥毫無暴戾之氣。

 

  研究作者引用心理學教授大衛‧方德(David Funder)對人格的定義說:「人格是指個體的思維、情緒與行為模式等特徵,以及隱藏或不存在於模式背後的心理機制。」

 

  但如果你的想法、情緒和行為模式在過去數十年會發生巨大改變,那麼過去的你和現在的你還算是同一個人嗎?這個問題與無數的自我本質理論緊密相連。例如,越來越多的神經科學研究支持古佛教的觀點,即人們對「恆定的自我」概念只不過是一種幻想。

 

  知道自己的性格有可能變得完全不同,或許讓人有點不安。但你也許曾在路上偶遇久未謀面的老朋友,並發現他與你記憶中的感覺完全不同,這種經歷卻沒有讓你太驚訝。這項研究顯示隨著時間流逝,你與過去的自己也可能變得完全不同。

 

 

圖片出處

[email protected]Gustavo [email protected]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