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宇宙還未成形的時刻:那些年看《鋼鐵人》

十多年前的電影人從未能想像,未來將會有需要二、三十部甚至更多電影才能述說的「一則」故事,像是連載漫畫般無止盡。

 

  今時今日,漫威(Marvel Comics)旗下眾超級英雄的形象早已深為大眾所知,大量影視作品接連上演,形成所謂漫威電影宇宙(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即MCU)。死忠漫畫迷終能見到深受自己所喜愛的經典角色,如美國隊長、雷神索爾等等一一躍上銀幕,日後更開創如史詩般的龐大故事線;或許十多年前的電影人從未能想像,未來將會有需要二、三十部甚至更多電影才能述說的「一則」故事,像是連載漫畫般無止盡。

 

  在接連不斷的英雄片中,一種進入影廳,純粹只是為了一部電影,觀賞一段約兩小時的故事,這樣的樂趣也逐漸喪失。我們幾乎也很難毫無準備地,不做事前功課,簡單享受一部電影;總得看過一些前作,了解角色背景和情緒,作品與作品間緊湊的因果關係,觀影樂趣更因此斑駁了些。縱然這種商業片類型常為人詬病「無腦」、「直線」、「爽片」,但漫威電影的問題顯然並非以上三個詞彙所可以囊括,相反地,它很「複雜」,資訊量宏大,對於新晉影迷的要求似乎也越來越艱難。

 

  今天要回到那個「宇宙」還未形成的時間點,那時候可以只專心觀賞一部的商業動作片,而不需要預先做準備功課;那是在2008年,銀幕上的東尼史塔克仍然是個滿溢才華卻縱情聲色、自戀自負的花花公子暨軍火販子,在一次於阿富汗的武器試驗,遭當地一眾武裝民兵綁架,十五分鐘的故事,三行字就能說完,直接明瞭。

 

  接下來的就是歷史了:遭逢導彈碎片侵入心臟的極大風險,憑藉助手伊森的協助,靠手邊貧瘠的資源造出方舟核反應爐,進而製造鋼鐵動力裝甲,即鋼鐵人型號Mark-I。

 

著裝Mark-I,而伊森(右)很快就要為了拖延安裝時間,赴死於亂彈中。

 

  我永遠記得當年看到Mark-I頂著龐大身形,視槍彈如無物,橫行於硝煙之間的鏡頭,而那是建立在伊森囑託東尼好好珍惜生命,隨即逝世的鋪陳下,英雄就此誕生。伊森其實是在電影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角色,縱然在「宇宙」中,他的出現與口白也僅有這部片的短暫十多分鐘,形似芥子,然而他的人物背景、心中懷有的前景,以及將未來寄託予東尼的信任,這些特質使伊森的形象得以飽滿,也使東尼得以在漫長時間線中首次經歷人格成長,影響了未來。

 

  如神話學大師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在其著作所預示的:起初英雄懷有不凡的特質,卻生於平凡(相對於東尼而言,平凡則是花天酒地的浪子人生。)進而遭逢劇烈的變化、困境,使英雄不得不接受挑戰,就如東尼慘遭綁架;然此刻英雄仍未能真正被視作英雄,因為仍未有堅定的信念,或足夠的成長去面對恐懼,直到遇見啟蒙者,即是師父。在這部電影中,伊森即是啟蒙者,賦予一位英雄旅程的目的,「珍惜生命」。

 

  隨著東尼獲救,也獲得啟發,決定停止軍火工業,現實中或難有企業家具備如此氣量,把自己如手腕般的企業廢止,而這一切僅發生於一個念頭,或許是為了緬懷故友,也或許他找到了新的道德準則。相仿的斷捨就如同《鋼鐵人III》的片末,東尼終於明白自己是「誰」,因而下定決心從事高風險手術,取出彈殼,心智也終於無所畏懼。東尼史塔克其實是個具備太多先天優勢的人物原型,握有財富、才智和外貌;蓋因擁有了太多,而後幾乎所有作品中,造成他成長的癥結多是源自取捨,有些近似於佛家的「我執」,他放不下,而一次次旅程都僅是為了學會放下。

 

片首武器試驗的場景,此時的東尼史塔克仍相當倨傲,與後期形成強烈對比。

 

  但在那之前,別忘了第一集結局的記者會場景,在鎂光燈環繞下的那一句「I’m Ironman.」開起了長達十數作電影、電視劇、漫畫及遊戲所述說的偉大史詩,也彰顯東尼骨子裡的頑童本質,鋼鐵人還需要很長的歲月蹉跎,技術上的進步才能使其逐漸克服宇宙級強敵,而人性上的弱點亦然,最終我們能在《蜘蛛人:返校日》中,看到儼然已是一副前輩(或更宜稱作長輩)模樣的東尼,骨子裡仍有他的倨傲自負,但也變了不少;英雄的旅途是永無止境的,他的路還長得很,十年過去了,我們這些影迷們的路又何嘗不是?

 

 

電影資訊

《鋼鐵人》(Iron Man)-Jon Favreau,2008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