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亮晶晶:古代冶金美學新發現

裝飾死者遺體的黃金飾品,出土於保加利亞的瓦爾納考古遺址。 

編譯|Mumu Dylan

 

  在考古學研究中,冶金美學早已被認定是推動金屬生產演進、發明與創新的重要因素。儘管現代對古代黃金冶金學的顏色特性已有諸多相關研究,但錫青銅或砷銅等史前主要合金的顏色特性,一直難以取得也未受西方學者重視。

 

  直至最近,發表在《考古學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有了新發現,受益於四年前在塞爾維亞挖掘出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錫青銅文物後,由塞爾維亞和英國科學家所組成的國際團隊開發出一套銅-砷-錫(Cu-As-Sn)的三元色彩圖,揭開了考古文物的原始面貌。

 

史前錫青銅文物剛生產時,色彩其實近似於同期的黃金製品(如上圖)。但埋藏在地底數千年後,這塊出土於塞爾維亞「Pločnik」考古遺址的金屬文物表面已經失去了光彩。

 

  劍橋大學考古研究所學者、該研究的主要作者Miljana Radivojevic博士說:「鑑於古代冶金美學的重要性,我們決定試圖還原最常見的史前合金,以銅,砷和錫的二元或三元組合製作出顏色特性圖表,重現最接近古代冶金的絢麗模樣。」

 

  塞爾維亞研究小組負責人、貝爾格萊德大學冶金技術學院的Zeljko Kamberovic教授表示:「我們是歐洲少數幾個持有砷試驗許可的實驗室之一,這也是為何我們能進行這項研究,並生產出64種銅-錫-砷組合可變的金屬樣品。」

 

  Radivojevic博士補充說:「銅-錫-砷三元色彩圖使我們得以重新審視,巴爾幹地區史前錫青銅器具,擁有鮮明獨特金黃色調的說法。巴爾幹地區所生產的新型合金,很可能是為了仿造或製作接近『異國』的黃金色調等需求而生。」

 

64種銅-錫-砷組合可變的金屬樣品。

 

  「這項研究雖然是由於巴爾幹地區的考古個案驅使,但卻為全世界常見的史前合金顏色提供了極具代表意義的成果。現在我們有方法重現那些沉積在地底數千年,早已失去原本美學風貌的考古文物色彩。」倫敦大學學院考古研究所的Martinón-Torres教授如此說,他們在這項研究中負責化學與色度分析。

 

  Radivojevic博士表示,她期望三元色彩圖表能廣泛應用在教學與博物館展覽上:「協助學生與參觀者想像,數千年前的古代金屬製品的原始風貌。」

 

 

參考報導:Phys.org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