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要寫《台灣常見蚯蚓、蛭類圖鑑》

因為編輯太害怕所以用了《探險活寶》蟲蟲國王的圖,敬請見諒。

 

  人生,每一個環節都有意義。

 

  十八年前的某個下午,當時我才大一,課餘無事在校內的實驗農場隨意翻看。正巧看見一隻水蛭在田溝裡波浪般的游動,如柳葉的身形配上綴以五條金線的墨綠底色,在我的眼中揉合了優雅和詭奇,惹得我雞皮疙瘩四起。

 

  忍著背脊的涼意,我小心翼翼將牠捧起。以為冒著被牠吸血的風險,沒想到這小傢伙只是四處遊走探尋,絲毫沒有嗜血的欲望。

 

  「看起來好像不吸血,不曉得牠吃什麼?」

  「喔,某人叫牠做西瓜水蛭,該是吃藻類的。」

 

  正當我心裡好奇,朋友轉述的某人話語聽得我大皺眉頭。當時的我正在修無脊椎動物學,才剛學過環節動物門蛭類的相關內容,根據教科書的描述,蛭類都是肉食性,哪可能有吃藻類維生的道理?

 

  本著自己的好奇也為了反駁某人的荒唐意見,我便開始尋找資料和文獻,以了解這神秘水蛭的一切。當年的網際網路上還沒有太多資訊,強大的GOOGLE也還不存在,只能在圖書館裡面鑽書堆解惑。不久,幸運的從「中國動物志:蛭綱」一書中找到了答案──

 

  這是光潤金線蛭(Whitmania laevis),在台灣和亞洲多國都有分布,以淡水螺類為食,並不吸血。

 

  在尋找資料的過程中,我發現台灣當代根本沒有人研究蛭類,過去的研究和文獻也寥寥可數。光潤金線蛭在水田裡面這麼常見,大家對牠們卻還是這麼陌生,蛭類的資料也還是這麼難找,在大眾和生物學家的眼裡,顯然是一群被討厭又被忽略的動物。

 

  偏偏我最喜歡那些被誤解、討厭又忽略的動物了,所以,既然沒有人研究蛭類,那就讓我來吧。

 

  就這麼十八年過去。

 

《台灣常見蚯蚓、蛭類圖鑑》書封之一,圖為蚯蚓圖鑑。

 

  這些年來,我以蛭類為主題進入台大動物系(現為生命科學系)無脊椎動物研究室,進一步以光潤金線蛭的覓食選擇和覓食策略為碩士論文,也做了蛭類分類的文獻回顧和新種描述,接著以寄生蟲和宿主互動為研究主題在芬蘭拿了博士,又回到台大生科系無脊椎動物研究室開始接觸蚯蚓研究領域。然而,蛭類研究在台灣依然乏人問津,大眾對蛭類的觀感也少有改變,多數人還是認為蛭類都吸血,遇上了必用各種方法除之而後快。

 

  相對於蛭類的狀況,回國後開始接觸蚯蚓研究領域,體悟是大不相同。台灣的蚯蚓研究這20多年來持續有師長先進耕耘,社會大眾對蚯蚓的觀感也幾乎是一面倒的好評,不但認為蚯蚓都對土壤有益,甚至以為放生蚯蚓是造福土地積功德的善事。事實上,認為蚯蚓都是對土壤和作物有幫助的益蟲,其實就像認為蛭類都是吸血的討厭鬼一樣的偏狹,忽略了蛭類和蚯蚓的多樣性。

 

  到頭來,問題都在於我們對蛭類和蚯蚓的了解不足,我們以為蛭類都是那個討厭樣,根本拒絕多看兩眼;也以為大小長短蚯蚓並無二致,殊不知蚯蚓其實是我們最熟悉的陌生類群。而一本讓大眾輕易上手的圖鑑,或許可以好好解決這個困境。

 

  既然等了這麼久,為一般大眾所寫的台灣常見蚯蚓圖鑑都還沒出現,那就讓我這個才接觸不久的蚯蚓領域初心者斗膽來寫吧,我能夠提供的不多,但至少可以讓有興趣的人們入門的輕鬆一點;至於為一般大眾所寫的台灣常見蛭類圖鑑,我也早就該寫了。

 

──我的前方沒有路,路在我的後方展開。

《道程》,高村光太郎

 

 

書籍資訊

書名:《台灣常見 蚯蚓、蛭類圖鑑》

作者: 賴亦德

出版:遠足文化

日期:2018

[TAAZE] [博客來]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