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的抽票文化

 

為了搶票而搶票的人,對於推廣一部電影到底有何功用?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社群網站上開始充斥各種「抽獎文」,獎項繁多,舉凡住宿優惠券、餐廳兌換券、電影票,或者年節將至,抽福袋、春聯等,可以說已經到了萬物皆可抽的情況。其中,最多人抽的應該就是電影票了。

 

  不論是各個影城的電影交換券,或是各票商釋出的電影票,只要有粉絲專頁發文,點閱率及留言、分享數都非常高。我想從片商、粉絲專頁、抽獎人三個面向來探討這個已經達到「泛濫」程度的抽票現象。

 

  以片商來說,在電影上映前通常會舉辦媒體試片會,以及給一般觀眾的特映會,相應的票券就是「特映券」,因為特映券皆是免費提供,對片商來說,宣傳效果理當是他們最關注的一點。媒體試片會的對象多為具知名度的公眾人物、影評人、影評相關的專業編輯等,這類觀眾在參加試片會後,通常會給出一定的回饋,例如發表相關影評、心得,向自己的受眾介紹該片等等,宣傳效果相對明顯,即使只是簡單打卡發文,也能達到一定的宣傳效果。

 

  針對一般觀眾的試片會,多為希望創造「口碑」,藉以向觀眾本身的交友圈──這些潛在的觀眾做宣傳,《與神同行》、《我和我的冠軍女兒》等片,皆是在社群媒體上造成話題。多數電影票房集中在前二、三週,接下來若仍在院線,就會出現極大的票房落差,但具有口碑效應的電影卻可以將票房熱度讀維持較長的時間。《與神同行》首三日票房約為2000萬,下一周票房就衝破了一億,到了一月底票房突破四億台幣,仍在多家戲院上映且場次不少。片商舉辦試片會多是希望在上映前將宣傳最大化,而首輪戲院皆可使用的「交換券」除了希望維持電影熱度,更是期待潛力極大的口碑效應。

 

  在粉絲專頁的層面,舉辦抽獎活動可以增加粉專的點閱率,抽獎規則也為此多要求使用者需「留言」、「按讚」、「tag朋友」、「公開分享」等等,其背後龐大的觸及率讓不少粉專願意提供這個平台辦抽獎。另外,舉辦抽獎活動也需要成本來提供獎品,若是有免費的獎品,誘因更大。

 

  最後,以觀眾而言,看電影是許多人的休閒娛樂之一,若是有免費的電影可以看,當然十分歡迎。於是供給與需求兩方皆有了,抽獎活動便越來越多,但是這樣的循環真的有達到推廣電影的目的嗎?

 

  在網路以及粉專編輯之間流傳著「職業分享戶」或是「抽獎蟑螂」等詞彙,形容那些專門抽獎的人們,從任何一篇抽獎文下方的留言中點幾個來看,這些用戶的頁面多為清一色的抽獎文,不只是電影票的抽獎,其他各類的抽獎文也不少。此外,電影有分成劇情片、動作片、文藝片、驚悚片……等等,即使是興趣廣泛的人,對於即將上映的所有影片皆感興趣的人應該也是不多的,但是卻可以看到許多人以「無差別」或「亂槍打鳥」的方式抽獎,並不一定真的喜歡這些影片,那麼能不能達到片商所預期的口碑效應或是心得分享更是難以得知,更何況也有些人會註冊多個假帳號來抽獎,朋友數極少,連最初階的「讓更多人看到這則貼文」的效益都很小,真正喜愛這些電影的人卻因為母群體龐大而中獎機會很小。

 

  在這樣病態的抽票文化中,我們可以推測,「中獎的滿足感」是不斷推動他們抽獎的主因,而並非真的「需要」或是「想要」,這使得某些急須透過贈票活動來曝光的文藝電影推廣更加困難。

 

  有些粉絲專頁當然也注意到了這些情況,因此在每次辦抽獎活動都會細細比對每個留言與用戶的個人頁面,將這些「職業分享戶」的帳號抓出,建立檔案來排除。但由於這項工作費時費力,有些粉專只是將抽獎活動辦完,對片商有個交代便了事了。

 

  台灣近幾年上映的電影越來越多元, 不再只有好萊塢電影專美於前,但這樣病態的抽票文化會不會使台灣觀眾的觀影美感水準進步趨緩,或是使一些小眾電影的宣傳更加受限則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圖片credit:prera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