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國家拋棄的東德音樂人:沃爾夫.比爾曼

沃爾夫.比爾曼。

 

  1976年11月,一名東德的詞曲創作人受邀前往西德舉行演唱會,其於演唱會上發表了對於東德政權的批判,因而在三天後遭到當局撤銷國籍。此舉引發了東德文壇的強烈不滿,逾百名藝術創作者為其在一封公開信上署名,要求政府撤回此決議。他是「比爾曼事件」(Der Fall Biermann)的主角——沃爾夫.比爾曼(Wolf Biermann)。


  195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才結束不久,而柏林圍牆亦尚未築起,許多德國人紛紛從位於蘇聯佔領區的東德逃向西德,但當時年僅十六歲的沃爾夫・比爾曼卻反其道而行,前往了東德,欲參與一個充滿理想的社會主義國家建構行列。隨後他進入了柏林洪堡大學就讀,並在 1961年成立的自己的劇團,但首部以柏林圍牆之建築為背景的戲劇作品卻因遭禁演便無疾而終,而比爾曼也遭禁止登台演出六個月。他隨後轉而進行音樂創作,東德當局卻進一步剝奪了他的音樂創作與演出自由,即使期間遭逢新舊領導人更迭亦不見改善。對此,比爾曼在1976年11月受邀至西德演出時所說的幾句話便道盡了一切心聲:「聽到現場有約六千五百人時……我不知怎麼地一點也不覺得多,或許是因為我過去十二年來都只能在房間裡唱歌的緣故吧。」

 

1976年11月13日,沃爾夫.比爾曼在科隆演出。


  整場演唱會持續了逾四個小時,期間比爾曼獻唱了一首《昆澤之歌》(Kunze-Lied),以聲援一位因批判東德當局而遭驅逐出境的東德作家萊納.昆澤(Reiner Kunze),卻不知道同樣的遭遇也在等著他。比爾曼在60年代遭東德當局禁止演出後,仍不斷嘗試透過音樂創作批判政權,但此次於西德演唱會上火力全開的砲轟便徹底惹腦了東德當局,而其對此所採取的行動便是撤銷比爾曼的國籍。此決議迅速於兩德間散播開來,但國界兩端的媒體報導卻是兩樣情。西德媒體對於東德此舉大力批判,東德媒體卻認為比爾曼未盡國民的義務,是自作自受。儘管老大哥蘇聯曾警告,此舉可能會引發強烈的社會反彈,東德當局卻仍恣意作為。事實證明,老大哥的顧慮是正確的,東德文壇對此決議強烈不滿,並認為此為對人民自由的徹底侵犯,而包含海納.穆勒(Heiner Müller)與克里斯塔.沃爾夫(Christa Wolf)在內的十三名作家與藝術家向東德當局撰寫了一封公開信,隨後又有逾一百名的作家、音樂家與藝術家跟進連署,藉此表達不滿。然而,東德當局所做出的回應不是撤回取消比爾曼國籍的決議,而是懲罰這些公開造反的藝術創作者,其中有人遭到收押,也有人被驅逐出境,而比爾曼在兩德統一前都未能重返東德。


  雖然未能返回家園,比爾曼留在西德亦繼續從事音樂創作、繼續批判東德當局,並常發表國際政治評論,且於1989年獲頒「德國國家獎」(Der Deutsche Nationalpreis)。其至今仍活躍於德國政治圈中。

 

 

圖片出處:BPBMDR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