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歲孩童的語言中就已經展現了性別差異

科學家透露,從五歲孩童的語言中就已經展現出性別差異。 

 

  科學家透露,從五歲孩童的語言中就已經展現出性別差異。男孩和女孩在青春期前,照理說聲音聽起來沒有任何區別。但研究人員發現,在男孩和女孩步入青春期變聲以前,男孩和女孩已經受到週遭成年人使用語言的方式所影響,從而使他們的言語中產生可被察覺的差異。

 

  研究團隊還發現,成年人能聽出喜歡結交男性朋友和玩典型「男生」玩具,與喜歡結交異性朋友和玩「女生」玩具的男孩聲音差異。後者中,部分具有喜歡玩傳統定義的女生玩具、想穿著女性衣服或是想擁有女性名字等行為的男孩,往往被診斷為性別認同失調(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GID)。而目前使用的術語「性別焦慮」(Gender dysphoria),只有在孩童受這種行為困擾時才使用的診斷。

 

  明尼蘇達大學的班‧蒙森(Ben Munson)教授說:「即使年僅五歲,這些男孩的聲音比其他沒被診斷為失調的男孩更容易被評為不像典型的男聲,他們的聲音通常被認為聽起來更像女孩。」

 

成年人能聽出喜歡結交男性朋友和玩典型「男生」玩具,與喜歡結交異性朋友和玩「女生」玩具的男孩聲音差異。

 

  這項發現源於蒙森教授及其同事的研究,涉及96名年齡介於五至十三歲之間的孩童,研究人員錄製他們說出的特定詞語,接著請成年人聆聽錄音,並用六個等級評定他們聽見的聲音為男聲還是女聲。

 

  檢視28名沒被診斷為性別焦慮的孩童,其結果顯示年紀相仿的男孩和女孩平均差異約為一分。但在每組25名男孩的實驗中,有與沒有被診斷為性別焦慮的男孩之間的平均差異則約為三分之一。

 

  為了更深入瞭解結果,科學家也利用電腦程式分析語音。研究團隊發現,除了可能明顯的聲學因素(如音高)外,孩童發出「s」音的方式,似乎與聽者是否判斷錄音為男聲或女聲有所關聯。

 

  當男孩用非常乾淨、過於講究的方式念出「s」音時,成年人往往認為這聽起來不像典型的男孩聲音。蒙森教授採用先前研究發現的結果指出:「這有其道理,因為它與成年男同性戀群體的言語風格特質一致。」但團隊還發現,那些用咬舌、口齒不清方式發出「s」音的男孩,也經常被認為聽起來不像典型的男孩聲音。

 

男孩和女孩在青春期前,照理說聲音聽起來沒有任何區別。但研究人員發現,男孩和女孩從很小就開始受週遭成年人使用言語的方式影響。

 

  蒙森指出,該結果令人驚訝。他說:「我們從來沒有在同性戀群體中的成年男性或女性身上聽見這樣的發音方式。但我們確實發現,這種發音在人們對男同性戀的言語偏見中非常普遍。」

 

  蒙森提到,研究結果能幫助科學家瞭解這樣的刻板印象從何而來。他說:「我們從這些孩子看見口齒不清發生率較高的原因,也許是因為家長對此感到煩惱,而家長自己也存有這種刻板印象。」

 

  研究團隊表示,那些被診斷為性別認同障礙的男孩,確實更可能用乾淨或過於講究的方式發出「s」音,而前者更常見於年輕男孩,後者則更常見於年長一點的男孩。

 

「最重要的結論在於語言差異具蔓延性。即使是看似微小的語言變化,也會在人們很小的時候便傳達出其中的社會意義。」

 

  蒙森認為研究結果推翻了傳統的語言習得理論。直到最近傳統理論還是認為,小孩子沒有特別挑選他們試圖模仿的對象,而是平均地從週遭事物中學習。蒙森教授說:「這個證據卻說明了孩童在學習語言期間選擇與挑選了週遭的人,並且模仿這些人。」

 

  他接著補充說:「最重要的結論在於語言差異具蔓延性。即使是看似微小的語言變化,也會在人們很小的時候便傳達出其中的社會意義。」

 

  蒙森雖然提到性別焦慮/性別認同障礙是預測某人將來可能成長為同性戀者的強力指標,但他反對人們過度擔憂並用孩童的言語特質預測他們未來的性傾向,並特別強調該領域仍未進行長期研究。相反地,他認為應該去理解為何孩童選擇從特定的人身上學習,才能協助研究人員幫助那些語言學習有困難的孩子。

 

 

圖片出處:[email protected]elizabeth [email protected]Stephen [email protected]

 

參考報導:Guardian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