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要國際競爭力,那把日文都改成英文好了!

日本藝術家綱島亀吉所創作的「英日文對照」木版畫。 

 

  日文中有大量地英文外來語,例如「バー」(baa)意思是「酒吧」(bar);「ホテル」(hoteru)為「飯店」(hotel)。日本人認為講外來語是種時尚潮流,而這股風潮早在網路和好萊塢電影普及前就已經非常盛行。

 

  1887年明治維新時期,日本藝術家綱島亀吉(Kamekichi Tsunajima)創作了一系列名為《時髦結合英文單字》的木版畫。在現代眼中看來,許多單字明顯稱不上「時髦」,像是猴子、學校、貓、書法等單字。畫中偶爾也出現錯誤,例如把「goat」拼成「gaot」,「refreshing」拼成了「refreshiug」。然而,這些畫的意義並不在於有沒有成功教會民眾英文,而是反映出十九世紀日本人對英文與日俱增的興趣。

 

1853年,美國海軍「黑船來航」進入日本江戶灣,強迫日本簽訂合約建立貿易關係。

 

  1853年,美國海軍「黑船來航」進入日本江戶灣,強迫日本簽訂合約建立貿易關係,使其循西方國家模式推動現代化。明治維新開始後,帝國統治者決定採用西方的任何思想或技術以提升日本的國際競爭力,而其中一項技術便是英文。

 

  在明治維新時期,有影響力的日本學者認為,日本應該拋棄發展千年的母語,轉而使用英文。他們認為英文已經成為貿易與科學的學術語言,被視為最現代的語言。強力倡導這種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日本首任駐美大使、明治維新時期的教育部長森有禮(Mori Arinori)。

 

日本藝術家綱島亀吉所創作的「英日文對照」木版畫。

 

  森有禮在1873年出版的著作裡,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英語系民族具備的商業力量已經主宰現今的世界,驅使我們的國民瞭解他們的商業模式和習慣。因此,掌握英文能力有其絕對必要性,這是維持我們在國際社會中獨立的必要條件。在這種處境下,我們貧乏的母語在島嶼之外毫無用武之地,它註定屈從於英文的主導地位,尤其是蒸汽機與電力遍及這塊土地之時。」

 

  不過,他的建議從來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持,也沒有讓日本轉變成類似新加坡的國家。儘管如此,這段歷史仍是英文長期影響日文的一部分,正如木版畫所顯示的那樣。

 

 

圖片出處:Library of Congress

 

分享閱讀: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