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員的訃告中揭露的不平等真相

《紐約時報》的訃告部門,保險櫃裡鎖著「未來死者」的訃告。圖為紀錄片《Obit.》劇照。

 

  「訃告版」(obituaries)在西方媒體界是個非常重要的版面,當重要人物去世時,它會詳實回顧和評論此人的一生,使讀者瞭解逝者的生平略歷和重要貢獻。《紐約時報》自1851年創辦以來刊登過數以千計的訃告,其中不乏國家元首、歌手名人、發明家、科學家和實業家。儘管許多人將登上《紐約時報》訃告版視為一種榮譽,但它的版面長年以男性為主,連訃告版也不例外:絕大部分登上《紐約時報》訃告版的逝者為男性,而且主要是白人。

 

  因此在2018年的國際婦女節這天,《紐約時報》決定著手修補訃告版,為那些過去被編輯忽視的傑出女性補上訃告,如夏綠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和艾達‧威爾斯(Ida B. Wells)等人,該專案也承諾會盡可能地持續完善版面。

 

將近64%登上訃告版的圖書館員為男性,而圖書館員卻是個女性密集的專業領域。

 

  時間回到2004年,當時資訊學學者朱利斯‧迪勒夫科(Juris Dilevko)和麗莎‧戈特利布(Lisa Gottlieb)想瞭解這種性別不平等的「疏漏」是否也包括圖書館員。他們研究分析1977年至2002年《紐約時報》的訃告版,試圖釐清這些訃告如何描繪美國圖書館員,以及編輯如何決定哪些人應該被紀念,而哪些人又該被遺忘。

 

  他們研究了123份圖書館員的訃告,這些人皆受過專業訓練且大部分的職業生涯都在圖書館或檔案室度過,數據顯示:40%在學術圖書館工作、34%在特殊收藏的圖書館工作,以及23%在公共圖書館工作的圖書館員;超過半數的人在所屬的圖書館或機構裡擔任主管職位,超過40%的人身兼大學講師,超過半數的圖書館員同時具有作家身分。我們可能會以為拿過很厲害的獎項是登上《紐約時報》訃告版的標準,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根據統計,只有四分之一的圖書館員曾獲得殊榮或獎項。

 

  研究者分析後將圖書館員的訃告分成五個類別:逝者對所屬組織具有重大貢獻,比如建立館藏系列或是指導新的收藏方針;具有專業知識和學識,包括發掘從前不為人知的手稿或書本;國際宣傳和推廣;普及關於版權、審查、種族等議題;以及常見的樂於助人事蹟。

 

在美國,女性圖書館員佔85%以上,並在所有的學術圖書館員中佔了64%。

 

  但迪勒夫科和戈特利布在研究時,發現一項特別刺眼的統計數據:那就是將近64%登上訃告版的圖書館員為男性,而圖書館員卻是女性密集的領域。在美國,女性圖書館員佔85%以上,並在所有的學術圖書館員中佔了64%。

 

  此外,訃告焦點往往放在「大型的成就和出版產出」,比如發展大型的收藏系列,但它們卻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收藏品。《紐約時報》對圖書館員的形象描繪,也並非公眾刻板印象中嚴肅或呆板的樣貌。研究者寫道:「人們對圖書館員的負面刻板印象,包括嚴肅的外表、單調的衣著、挑剔的個性、對秩序過度執著……這些典型特徵通常讓人聯想為女性圖書館員。但從《紐約時報》的角度看來,圖書館學似乎是個光彩的專業領域,提供充實、激昂、普世、多采多姿的職業生涯。」

 

  為何會有如此差距呢?那是因為大部分登上訃告的圖書館員為男性,而且經常集中在學術圖書館員身上(儘管公立和學校圖書館員的數量遠超過學術圖書館員),其他圖書館員—大多數為女性—為了公共利益,勞碌地在不那麼光鮮亮麗的公共圖書館裡默默付出,長年隱蔽在男性的陰影之下。或許《紐約時報》在完善新的訃告版時,也該留意那些看似渺小、被公眾忽視的偉大女性。

 

 

圖片出處:Boston Public [email protected]Variety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