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藥庫與烏托邦:《南斯拉夫大飯店》

《南斯拉夫大飯店》劇照。

 

  《南斯拉夫大飯店》(Hotel Jugoslavija)由瑞士導演尼可拉‧瓦涅赫(Nicolas WAGNIÈRES)所拍攝,他的母親為前南斯拉夫人,解體後成為塞爾維亞人。對於前南斯拉夫,他沒有太深的情感牽絆,卻在得知南斯拉夫大飯店建造、轉手、毀壞的過程後,憑藉著一絲思古之情與對於舊物的緬懷,開始了這段尋根之旅。

 

  如同其他的紀錄片,《南斯拉夫大飯店》穿插著訪談、過去的影像、甚至南斯拉夫大飯店的宣傳影片。一個曾經輝煌的建物,與庶民生活格格不入的豎立著,卻被人民們所景仰與自豪,也透露著他們對於新制度的迷茫與過去的懷念。

 

《南斯拉夫大飯店》劇照。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由賽爾維亞王國、黑山公國、奧匈帝國所屬之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斯洛文尼亞、克羅埃西亞所組成,也就是根據「民族自決」由東南歐幾支不同的斯拉夫人組成的民族國家,然而其中勢力最大的是塞爾維亞,也是往後解體的原因之一。

 

  當時蘇聯正在推行「赤化」東歐的過程,東歐各國的共產黨勢力皆為蘇聯所培養扶持,唯獨南斯拉夫例外,日後最先反叛蘇聯的也是南斯拉夫。

 

  二戰期間,南斯拉夫有兩支對抗軸心國的地下軍隊,一為塞爾維亞米海洛維奇上校領導的國民軍,另一個就是由南共「狄托」領導的游擊軍。英國本支持國民軍,蘇聯與狄托為伍,但狄托不斷指控國民軍與納粹合作,最後英美就改與狄托合作。狄托收復首都後先組織臨時政府,並在日後的大選獲勝,廢除君主政體,改建南斯拉夫人民共和國聯邦。

 

《南斯拉夫大飯店》劇照。

 

  狄托是否是一個好的領導者,片中並無給予定論,但他的確是一個「聰明的領導者」,他希望在那個冷戰的時代下,走出屬於南斯拉夫的道路,「不結盟運動」就是他的主要戰略,然而1970年代,蘇聯的海軍勢力進入地中海,位於巴爾幹半島的南斯拉夫國防越趨危險,只得加入西方世界,尤其是緊密與美國的關係,但是他仍堅守不結盟路線,避免刺激蘇聯。

 

  南斯拉夫似乎就由狄托一人撐起,在他逝世後,靠著由他生前成立的「總統委員會」運作,勉強維持聯邦的運作,然而強人的離去與東歐民主化的旋風仍然開啟了南斯拉夫的崩解之路。

 

《南斯拉夫大飯店》劇照。

 

  在共和國相繼出走之後,南斯拉夫僅剩塞爾維亞與黑山,南斯拉夫介入其餘獨立共和國的國內衝突,但自身國力卻不斷下降,更糟糕的是,國際間相繼承認獨立的共和國,並孤立南斯拉夫。接下來就是知名的科索沃問題,也促成了南斯拉夫的再解體,一個曾象徵著成功統合「二種文字、三種語言、四種宗教、五個民族、六個共和國」的輝煌社會主義烏托邦不復存在。顯然小國依然無法擺脫被強權操弄的命運,打著人道旗幟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實為維護歐美國家的利益。

 

  民主制度來得太快,資本主義的缺點在人們享受到它所帶來的好處之前就率先浮現,一個曾經的烏托邦終究被歐洲火藥庫所炸毀,過去的文字不再有意義,或者有了新的詞意,歷史的混亂使得跨越世紀的人找不到歸屬,東歐有許多國家處於強權之間,其政治與民族問題其實都與台灣相像,也許我們沒有如此尖銳的宗教因素,卻不同於他們仍然在強權間搖擺。「國」與「族」有時相符,有時歧異,在某些人心中是相符,在某些人心中是歧異。

 

  導演以緬懷的視角看待這座建築的輝煌與破敗,爬梳這個國家的歷史記憶,生在西歐,回溯過去,他並非想為這段過去下註解,而是藉由畫面與故事,提出問題,為世上許多的民族衝突、文化差異提出另外一個思考方向。

 

 

電影資訊

《南斯拉夫大飯店》(Hotel Jugoslavija)-Nicolas WAGNIÈRES,2018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