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片補完一整年的閱讀量:《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

《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劇照。 

 

  身為當今的紀錄片大師,美國導演弗雷德里克.懷斯曼(Frederick Wiseman)才在2014年獲得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獎,卻一點也沒有結束創作生涯的跡象。懷斯曼於去年推出的《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Ex Libris: New York Public Library)再度是長達三個鐘頭的鉅作,而驚人的知識密度以及尖銳的政治批判也絲毫不減——年逾八十的懷斯曼導演確實老當益壯。

 

  作為懷斯曼的最新作品,《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顯然能夠置於一直以來的創作脈絡中,沿續的是導演對於美國公共機構的關注。這一系列作品幾乎可以構成一張地圖,包括《高中》、《醫院》、《中央公園》、《動物園》、《州立法院》……等等。然而,《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又不單單是系列當中的一塊拼圖,因為「圖書館」這個場所反而更像是這本地圖冊的縮影。的確,懷斯曼那種百科全書式的創作意圖,以及天羅地網一般的素材蒐集(一部影片就有上百個小時的影像素材),無不令人聯想到圖書館的巨型資料庫。這樣看來,《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一片或許可以視為懷斯曼風格的最佳寫照,也不妨作為親近這位大導演的入口。

 

《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劇照。

 

  話雖如此,沒有心理準備的觀眾應該很難不被這部重量級電影給壓垮。本片以197分鐘的篇幅凝聚了龐大的資訊,非常扎實,也非常難消化。由於圖書館本身就已經是傳達知識的場所,片中的多數場景也就是館內的研習會、工作坊或小組討論,三個小時下來簡直像是接連不斷的超長課程。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導演對於觀眾素質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本片的觀眾不只是戲院裡的我們,更包括那些來到圖書館的民眾。片中,那些演講或討論都是針對在場的聽眾——譬如一個非裔演講者對台下的同胞發言——而攝影機僅僅處在旁觀者的位置。事實上,這部紀錄片很罕見地沒有「訪談」的部分,全片都是以「側拍」為主。片中不會有圖書館員面對鏡頭進行解說,而我們看到的全是台上與台下的交流。換句話說,本片不打算讓觀眾停留在「接受資訊」的被動狀態,反而要求我們去注意到資訊「傳達者」與「接受者」雙方的關係;要考慮的不只是本片「說了什麼」,更是「誰在說話」以及「誰在聽話」。

 

  這些問題也正是圖書館的意義所在。我們看到,圖書館並非收納書籍的大倉庫,而是讓每個人都能有效利用資訊的場所。除了一般的印刷品之外,紐約公共圖書館還收藏了眾多圖片以供藝術家使用,而新時代的網路服務更是館方的努力方向。其他還包括學童的課後輔導、青年的就業博覽會或銀髮族的讀書會——各個族群都被包括在圖書館的服務對象內,也統統收錄進本片的鏡頭裡。更有一名藝術家為了讓人們親近那些枯燥的經典文學,就在台上以饒舌的方式表演一首現代詩,尤其令我印象深刻。

 

《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劇照。

 

  然而,圖書館也不單單是一派和平的樂園;相反地,許多沉重的政治話題也在片中被提出。本片最關注的部分當屬非裔族群的處境,而一間非裔社區內的小圖書館就相當具有代表性。相較於寬敞豪華的紐約市圖,這間社區圖書館雖然顯得十分狹小,反倒凝聚了地方的向心力。這間圖書館可以是少年們的避風港,遠離街頭的風風雨雨;而成年人也在此齊聚一堂,討論自身族群的歷史與現況。其中討論的教科書問題特別發人深省:眾人先是談到孩子們的教科書如何扭曲非裔移民的歷史,對此深感憤慨;不過也有人提到附近的圖書中心提供了關於真相的史料,能夠導正那些受到誤解的史觀。即便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一間間圖書館足以成為途中的堡壘。

 

  總歸而言,《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看似是一部相當客觀的紀錄片,但依然表達了導演強烈的政治關懷。雖說全片是以安靜的側拍所構成,卻也暗中透過一些線索提出控訴;譬如,圖書館外的街道鏡頭就屢屢出現一閃而過的消防車或救護車,提示了靜謐的圖書館依然不離外界的動盪。由此可見,本片的大量影像也無不經過細心的編輯與處理——雖然極大的密度確實考驗著觀眾的耐力。不過換一個角度想,用一張電影票的票價能夠欣賞這麼充實的內容,也算是超高的CP值了。大概只有免費的圖書館比這更划算吧?

 

 

電影資訊

《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Ex Libris: New York Public Library)—Frederick Wiseman,2018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