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的孩子》:他扼殺了誰?

 

《貓的孩子》為台灣公共電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詩選劇第二部。

 

  《貓的孩子》一劇從主角的家族聚會開始。本是為了聯絡感情的聚會,成了親戚們互相比較的競技場,而選手是自己的孩子。阿衍是一個即將考學測的學生,家族中其他兄姐成績都比自己還要好,使得他與父母都感到十分羞愧。

 

  成績如果只是數字怎會如此沉重,它代表了某些人的期待以及多數人對你簡潔的評價。阿衍的媽媽小圓為了提升他的成績找了一個又一個家教卻無濟於事,丈夫也對這個無法長自己威風的家庭感到厭煩,偶爾回家便是對妻子施暴,小圓媽只得將所有的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

 

  某天阿衍發現他只要在一個平行時空中殺死一隻貓,他的成績就可以進步,於是一步步踏入這樣駭人的情境。

 

  雖然這樣虛構的劇情帶著些微的奇幻感,但我認為貓在劇中只是一種隱喻,殺貓對阿衍來說是釋放壓力的方式,他的精神得到喘息之後,成績自然也有所提升。

 

  然而沒有人看到阿衍的努力,所有人只在乎他能拿出來的成績單。在爺爺的告別式上,阿衍將滿級分的成績單拿出,得到所有人的喝采,一群人在靈堂歡呼著,十足一場鬧劇。

 

成績如果只是數字怎會如此沉重,它代表了某些人的期待以及多數人對你簡潔的評價。

 

  除了教育問題之後,家庭關係在此片也極為扭曲,而且從房子的樣貌就可以窺知一二。阿衍的家長期有漏水的問題,但是卻一直沒辦法解決,不斷飄落的天花板屑常常成為爭吵的導火線。明明是每天進出的飯廳,所有的家具、廚具卻都用塑膠套覆蓋,這個家由表層到內核全都在拖延問題與掩蓋問題。

 

  小圓媽長期被家暴卻不願意離婚,因為所有人都認為是她沒有把兒子教好才會造成家庭失合,但是教育從不是一個人的責任,而阿衍在精神崩潰邊緣時將媽媽壓倒在地掐著她的脖子,這種行為與父親幾乎無異,社會學習論者認為兒童會透過觀察及模仿學習生活技能,因此遭受虐待或目睹家暴發生的兒童,可能會模仿父母的暴力行為,長大後遇到衝突或情緒欠佳時就會以暴力方式渲泄,導致家暴問題跨代循環。儘管本片最後是平順的結局,但家暴的世襲問題仍應被重視。

 

  而身為子女我們該如何與父母溝通?有多少孩子所認定的興趣是自己摸索出來的呢?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意無意的灌輸自己的價值觀,告訴我們好壞優劣,在我們尚未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之前,就已經永遠尚失了這樣的能力。曾有一位老師告訴我,他認為沒有人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因為人們的思考脈絡都是依著個人的生命經驗前進的,我們能做到的就是讓各種論點在腦中碰撞後再做選擇罷了。

 

片尾僅存的一隻貓生了幾隻小貓。

 

  片尾僅存的一隻貓生了幾隻小貓,也許是看到新生命的感動,促成了母子的和解。許多人們因為有了孩子不得不放棄某些曾經的夢想,而某些控制欲較為強烈的可能就會希望孩子為自己完成這些未竟之業。本片編劇簡士耕也是《紅衣小女孩》的編劇,擅長驚悚劇情的他,選擇以一種較為恐嚇以及爭議的方式講述這個故事,為的也是希望能使許多父母看到自己的盲點。

 

  不知道是不是刻意安排,本片畫面時常出現新光摩天大樓,看到它自然會知道那個方向就是台北車站,而台北車站附近的南陽街就是著名的補習街,當主角在頂樓徘徊,踩踏在邊緣之際,那條街依然有著太多的年輕學子將人生賭在那裡,這部片也許能帶給他們以及為人父母者一些省思。

 

 

影劇資訊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貓的孩子》-陳慧翎,2018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