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盲人不會罹患思覺失調?

先天失明似乎可以保護個體免於思覺失調,這兩個悲劇幾乎不會同時發生。

 

  視覺處理障礙與思覺失調息息相關,研究發現高達62%的成年患者曾出現形狀、動作或顏色等視覺改變的症狀。在所有基本症狀中,視覺改變是病情惡化前具有最高預測效度的症狀;科學家在就醫尋求協助的青少年中發現,控制年齡、性別、憂鬱症和幻聽等變因後,視覺改變也與自殺意念密切相關,並強烈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儘管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告,但科學家仍無法確定實驗室或臨床報告觀察到的視覺問題,有多大程度與思覺失調有關。

 

  2015年由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眼耳科醫院的眼科教授理查‧羅森(Richard B. Rosen)和羅格斯大學生物醫學與健康醫學院主任史蒂芬‧西爾弗斯坦(Steven M. Silverstein)共同發表在《思覺失調研究:認知》(Schizophrenia Research: Cognition)期刊的研究,綜述並總結了思覺失調與眼部功能異常的多個指標。

 

  他們檢視約170項現有的研究結果,並將其分為多種類別:其中包括視網膜與眼部功能病變、多巴胺、神經遞質與大腦關鍵化學物質的改變。羅森說:「我們針對研究結果的分析表明,評估視網膜的變化有助於醫生在未來提供每個思覺失調病患更有效的治療。」

 

視覺處理障礙與思覺失調息息相關,高達62%的成年患者曾出現外形、動作或顏色等視覺改變的症狀。

 

  除了視網膜與眼部功能病變外,他們也提到另一項值得注意的現象:分析所有的研究報告後,沒有發現先天失明的思覺失調患者案例,這表明先天性失明或許能完全或部分預防罹患思覺失調症,這個「先天性失明可以保護個體免於思覺失調」的假設從1950年以來就曾被多次提出。

 

  研究探討先天性失明對思覺失調可能產生的保護作用,他們推測原因或許是導致先天失明的腦部機制,跟罹患思覺失調的腦部機制有關。由於先天失明的人在某些領域(例如注意力)比一般人具有更佳的認知能力,因此深入瞭解失明後的腦部機制,也可能對思覺失調的認知矯治有所幫助。羅森說:「視網膜從大腦的同個組織發展而成,因此視網膜的改變可能平行或鏡像反映在大腦結構和功能完整性方面。」

 

  目前仍需要更多研究來釐清兩者關係,才能更準確預測思覺失調症的發生,以及防止復發和改善治療方式。共同作者史蒂芬‧西爾弗斯坦指出:「視覺問題在思覺失調的相關研究被低估,因此還處於剛起步的階段。與研究大腦結構和功能相比,瞭解視網膜構造和功能數據的速度會更快,成本也更低。」

 

 

參考資料:

Schizophrenia and the eye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