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羊也是千百個不願意:《血之秘史》

 

荷莉.塔克《血的秘史》描繪輸血的「煉金術」時代。

 

文|W. F. Bynum(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醫學史榮譽教授)

 

  現代輸血技術是科學與科技結合的奇蹟,一切始於一九○一年蘭斯坦納(Karl Landsteiner)發現人類主要血型,也讓他獲得諾貝爾獎肯定,他亦參與解析獼因子(rhesus factor),讓人們瞭解不同血型為何不相容,在此之前,輸血成敗只能憑藉運氣,有時甚至會致命。

 

  在蘭斯坦納之前數十年,少數勇敢的醫師偶爾會決定輸血,尤其是孕婦血崩時,可能會選擇由丈夫捐血搶救,這種選擇雖然草率,但這些醫師至少已採用人體互相輸血,若再回溯兩百年前,醫界通常是使用羔羊等動物的血。

 

  在《血之秘史》中,醫學史教授荷莉.塔克從十七世紀輸血之始下筆,以歷史記錄加上她自身資料研究,描繪生理實驗的起點,也回顧人類社會對血液的態度,讓人能一窺科學界早期態度以及論辯。

 

  作者指出,在一六六○年代時,成立不久的倫敦皇家學院成員開始在動物之間相互輸血,依據哈維(William Harvey)在一六二八年對於循環系統的文獻,進一步研究心臟、血液、循環及呼吸,這個團隊包括雷恩(Christopher Wren)、虎克(Robert Hooke)、波以耳( Robert Boyle) 以及羅爾(Richard Lower)等多位學者,實驗內容在歐洲廣為流傳,亦刊載在學會哲學期刊上。

 

  反觀法國科學院則反對輸血,故當初帶領法國創新的醫師丹尼斯(Jean-Baptiste Denis)並不見於主流,他同樣從動物之間輸血開始,但很快便嘗試動物與人類之間輸血,除了外來血液是否有療效,人們也相信血液來源物種可能影響民眾個性。

 

  溫馴羔羊是最常使用的物種,還附加「神的小羊」等宗教意涵,《聖經》指出,「血是生命之源」,十七世紀的自然哲學家更為此增添許多神學色彩,故一切不再只是出於好奇的實驗,而是為發掘更深層的涵義。話雖如此,丹尼斯早期實驗對象是位屠夫,顯然將放血後的羔羊用於佐餐。

 

小羊用於輸血示意圖。

 

  「治療」精神疾病

 

  兩國早期的人體輸血,通常是為治療精神失常疾病的病患,英國首位病患是名古怪的神職人員,總喜歡以拉丁語交談,他在接受三分之一公升的羔羊血之後,仍幸運存活,雖然並未改善他的語言偏好,但至少變得不那麼激動,故幾個星期後,人們便認為能重覆進行這項治療。

 

  可是丹尼斯後來為一名時常激動的僕役輸入小牛血後,情況卻不樂觀,前兩次輸血似乎讓他變得溫和,原本在僕役的妻子堅持下,還要進行第三次輸血,卻因為發生許多症狀而作罷,僕役於隔天早上死亡,遺體在解剖之前便已下葬。這件案子後來鬧上法庭,丹尼斯雖然無罪,僕役之妻卻以毒害親夫遭起訴,儘管官司最後敗訴,但一年後,法國國會便禁止再為人體輸血,英國社會也對此逐漸失去興趣,直至一八二○年代,才再次出現人體相互輸血的案例。

 

  塔克提到一個相關的事件,丹尼斯在醫界的敵人馬提尼耶(Henri-Martin de la Martinière)偷偷將毒藥交給那僕役之妻,想藉此阻止丹尼斯的實驗,馬提尼爾自己是外科醫生,生活多彩甚至曾是海盜,也曾散發傳單尖刻地批判丹尼斯及輸血行為。

 

  塔克藉由法英兩國科學界的競爭,反映出科學革命期間的國際對立局面,人人都想成為某項療程成功的第一人,路易十四支持的法國科學院與民間團體之間的競爭尤其強烈。英法兩國又在一六六○年代交戰,倫敦於一六六五年發生疫病,一六六六年又發生大火,阻礙皇家學會的初期會議。

 

  塔克希望突顯生理實驗背後的熱情與痛苦,她的文字如同小說般引人入勝,確實讓人注意到現代科學與醫藥初期的重要環節。

 

(本文原載於【知識通訊評論月刊一〇三期】2011.05.01)

 

 

《血之秘史》中文版書封。

 

書籍資訊

書名:《血之祕史:科學革命時代的醫學與謀殺故事》
作者:荷莉.塔克(Holly Tucker)
出版:網路與書
日期:2014

[TAAZE] [博客來]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