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成因:一窺無私奉獻行為背後的科學》(2013)

《英雄的成因》書封。


編譯
|汪芃、張茵惠

 

  新聞中不時報導各種英雄事蹟:救難人員(有時甚至是無關的路人)為了救人不惜冒險。人人都想趨吉避凶,為了基因上不相關的人冒生命風險,似乎是不科學的,若陷入危機的不是自己的父母、子女跟戀人,正常人似乎不應該有理由奮勇相救。但我們經常聽說諸如火車司機犧牲自己避免列車對撞、消防員不顧危險進入火場救難、或者素昧平生的路人拯救卡在平交道上的老太太之類的訊息,這些人究竟為何能抗拒自己求生本能的呼喚,如此無私奉獻?這件事情的答案並不簡單,就連生物學家達爾文都曾費力研究生物自我犧牲的行為對演化有什麼正面影響。

 

  在本書中,科學作家伊莉莎白.史佛菠妲(Elizabeth Svoboda)深入介紹一些研究利他行為(altruism)的科學家,以及他們的研究成果。舉例而言,根據腦部掃描結果指出(史佛菠妲本人也接受了掃描),想像自己捐錢做公益的人產生的腦神經反應與嗑藥類似。因此史佛菠妲寫道,這點相當諷刺,因為無私行為竟有可能其實是受到自我中心的動機所支持的。

 

  書中同樣描述了許多長期貢獻的普通人的故事,這些案例激勵人心,也讓我們了解到,無私精神其實可以後天培養並增強的。「英雄本無種」這個成語意外的適合這個狀況,自私並不是一種不可改變的狀態。當某個家庭的成員總是展現出英勇無私的行為(譬如連續三代都是消防員),除了可能基於天性之外,也可能是因為兒童耳濡目染家人的英雄舉動所致。

 

  可以無私奉獻的機會經常發生,但並非每個人都願意這麼做。然而研究結果顯示,奉獻就像許多其他事情一樣,可以透過練習而習慣,不妨從較小的利他行為開始,好比小額捐款、每週花一、兩個小時輔導問題少年等等,看起來比起捨身救平交道上的老太太微不足道得多的小事,久而久之,我們就可能做得到更大程度的英雄行為。

 

  研究也指出,利他主義者不只能從助人行為中獲得愉悅的心情,還能改善健康,甚至可能延長預期壽命。從這個角度看,這本書也稱得上是一本超級勵志自助書了,只要你先動起來,實際開始幫助他人!

 

 

書籍資料

書名:《英雄的成因:一窺無私奉獻行為背後的科學》What Makes a Hero?: The Surprising Science of Selflessness

作者:伊莉莎白.史佛菠妲(Elizabeth Svoboda)

出版:Current Hardcover

日期:2013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