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評論文學獎】萬毓澤:書籍評審意見

在書寫「評論」之前,得確定你真的理解作者的核心論點,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文|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第一屆青少年評論文學獎書籍類評審委員)

 

  我在中山大學社會學系任教。敝系大一有門必修課「閱讀與寫作」,是特別為升大一的新鮮人設計的。上了大學,開始必須大量閱讀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文獻。但我們發現,寫慣制式作文的人,「閱讀」與「寫作」往往都得從頭訓練起,否則「閱讀」時難以掌握文本的概念與論證,「寫作」也流於八股,或空有華麗詞藻但內容空洞。

 

  這次的「第一屆青少年評論文學獎」讓我對15-19歲的年輕人有刮目相看之感。不少投稿都有大學生以上的水準,三篇獲獎作品甚至有機會在碩士班的課程中獲得不錯的成績。

 

  如何寫好一篇評論文字?和國高中階段的「讀書心得」有何不同?以下和各位分享我的看法。

 

  在書寫「評論」之前,得確定你真的理解作者的核心論點,否則一切都是空談。這個部分可分為兩個環節。

 

  首先,你必須掌握作者使用的關鍵概念。作者是否有為這些概念提供清楚的定義?概念與概念之間是不是有嚴謹的邏輯關係?寫文章最忌濫用不精準的概念,造成概念的「通貨膨脹」。理解作者運用的概念,是理解任何文本的第一步。

 

  其次,你必須利用有限的文字(最好是兩千字以內)精準地「重建」作者的主要論證。一本人文社會科學的作品很可能有好幾條論述的軸線,你必須抽絲剝繭、去蕪存菁,把這些軸線「重建」出來: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哪些論點?如何開展論證?使用哪些證據?如果瞭解基礎的邏輯推理方式(如歸納、演繹、逆推),並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訓練(如量化或質化方法),會相當有助於你跟上作者論證的節奏並評估其論證的品質,而這些都是大學階段必須學會的技能。要注意的是,「重建」論證不等於照本宣科,而是要將文本的結構打散重組,並用「你自己的語言」將主要論點呈現出來(這次評論《地下紐約》的佳作在這方面就做得不錯)。

 

  以上,從「掌握概念」到「重建論證」,已經構成了一篇評論文字的基礎,也是我評分的重要參考。但既然是「評論」,當然還要針對文本闡述你的見解。這裡同樣有幾個必須注意的地方。

 

  首先,與作者的對話需「有所本」。好的評論必須扣緊作者的論點,據此提出你的評論及回應。在能力範圍內,你當然可以旁徵博引,表現你對這個主題的熟稔;但只要沒有扣緊文本,都是失敗之作。比如說,這次有幾篇投稿的評論對象是《共產黨宣言》,但幾乎都是論點發散、天馬行空的隨筆,沒有對文本進行細緻的耙梳。換言之,讀完你的評論,讀者很可能還是不清楚《共產黨宣言》的論點到底是什麼,以及作者是如何論證的。這樣就很可惜了。

 

  其次,寫作時,必須清楚區分「作者的觀點」與「你自己的觀點」,切莫將兩者混淆。寫完一段,提醒自己從讀者的角度重讀一次,看看能否清楚指認哪些論點屬於原作者、哪些論點屬於你自己。將兩者清楚區別開來,你的評論才會有著力點,讀者也才能判斷你的評論合不合理。

 

  最後是一些額外的提醒,適用於一切類型的寫作。

 

  年輕的寫作者常犯的毛病,是文句冗贅,大量使用逗點,導致主詞、動詞、受詞混亂。如果是文學創作,這種寫作方式或許勉強可以視為某種「風格」。但人文社會科學的寫作則不同。寧可精簡,不要拖沓。出現動詞時,主詞不可隱身(除非是被動態,但一般來說我們不鼓勵使用被動態),更不能混亂(到底是誰在執行這項動作?)。此外,文句與文句的關係要緊密,論證才能連貫。如果你有文學方面的興趣或訓練,我不反對你雕琢文句,但千萬不要喧賓奪主,用形式的華麗掩蓋內容的貧乏。

 

  再者,如果要引用原書的文字,請務必遵守學術引用規範(加上引號並附上頁碼)。這次有些投稿作品將作者的原句與自己的改寫穿插在一起,卻沒有清楚標示出處,這樣是不符規範的。

 

  「第一屆青少年評論文學獎」結束了,也順利產生一篇首獎、兩篇佳選。我希望這個活動繼續辦下去,成為青少年練筆思辨的園地。這樣,未來我們在教「閱讀與寫作」時,就有更多範本讓學生參考了。恭喜獲獎者!

 

 

全部比賽作品請見活動官網:

MPLUS全國青少年評論文學獎-Taiwan Review Awards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