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人對所愛的人會刻意保持距離

研究發現,寂寞的人對親密的朋友和家人會刻意保持距離。圖為1972年電影《The Inner Scar》劇照。

 

  芝加哥大學的新研究發現,寂寞的人對親密的朋友和家人會刻意保持距離。即使調整婚姻狀況、性別、焦慮和憂鬱等其他因素後,他們所需的「私人空間」也比其他孤寂感較低的人還多。

 

  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的兩項實驗中,科學家調查近600名美國男性和女性在面對不同群體(包括朋友、家人、戀人和熟人)時,與他們坐或站的偏好距離。平均來說,孤寂感讓某人刻意疏遠親密圈的可能性增加了一倍,但不會影響他們與熟人或陌生人的距離。

 

  芝加哥大學研究生、研究第一作者艾略特‧萊登(Elliot Layden)說:「據我們所知,這是第一個證明人際距離偏好和孤獨具關聯性的直接證據。這個發現對於孤獨干預會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素,協助客戶與治療師的互動和尋求對抗寂寞的社區計劃。」

 

  即使科學家根據個人經歷的社交互動程度進行了調整,這種影響依然存在。儘管受試者的社交互動程度很高,那些孤寂感較重的的人仍會刻意保持距離。大腦動態實驗室主任、精神病學與行為神經科學助理教授和該研究的資深作者史蒂芬妮‧卡奇奧波(Stephanie Cacioppo)說:「無論是身在群體或婚姻中,你也會感到孤獨——孤獨實際上是你所想要與你所擁有之間的差異。」

 

孤寂感雖然可能讓人們向他人靠攏,但它也增加了個人的短期自我保護能力,從而引發遠離他人的本能。

 

  研究作者表明,這個發現符合孤獨的演化模型。該模型由史蒂芬妮‧卡奇奧波與已故丈夫約翰‧卡奇奧波(John Cacioppo)首創,他們在該領域的突破性研究將孤寂感與身體健康狀況聯繫起來,其中包括睡眠障礙、炎症和早逝。

 

  演化模型顯示,孤寂感雖然可能讓人們向他人靠攏,但它也增加了個人的短期自我保護能力,從而引發遠離他人的本能。卡奇奧波先前的研究使用神經成像技術發現,孤獨的個體也對社交威脅——如拒絕社交和人際關係敵意——表現出更高的警戒性。

 

  史蒂芬妮‧卡奇奧波說:「這種『生存模式』意味著即使一個孤獨的人想進行更多的社交互動,他們仍可能無意識地刻意保持距離。我們希望更多地關注這一點,以減少孤獨造成像是離婚等諸多影響,並增進人們之間擁有更具意義的交流。」

 

  卡奇奧波及其研究團隊正與美國衛生研究院合作,將研究結果納入一項減少孤寂感的專案計劃。而她也希望在後續研究探索私人空間的性別差異:一般來說,男性比女性更傾向於擁有更多私人空間。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