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艦中的密室殺人事件:《太空的六場葬禮》

《太空的六場葬禮》中文版書封。 

  慕兒‧拉佛提的《太空的六場葬禮》英文原名為「六場甦醒」(Six Wakes)。設定在25世紀,複製人技術已經成熟,只要遵照相關法律,人人都可透過複製技術永生。然而只有肉體基因相同,是不足以稱為「同一個人」的,因此透過「心智圖」的定時備份與下載,才可確保複製人真的是原來那個人。

 

  不過問題就出在這裡──如果你在太空中醒來,發現自己搞丟了25年的記憶,年邁的屍體漂浮在眼前,並非自然死亡,究竟該怎麼找出誰是殺人兇手?六個在地球上犯罪的人,自願接受星艦任務,前往移民星球,卻在出發後第二十五年離奇死亡,全體失去記憶。

 

  太空船還在飛行,構成了一個無人得以脫逃的密室,為了避免再次被殺,必須找出兇手。而在太空船內時間軸前進的同時,六個船員的過去也隨之漸漸揭露。若不是迫於某些理由,他們不會上船。上船之後又有什麼計謀打算,則無法單純從當下的言行與個人資料記錄中看出來。

 

  《太空的六場葬禮》有兩個地方讓人想到其他作品。首先是開頭,作者先介紹了人物設定跟複製人法規,才進入正文,毫無疑問是為了向艾西莫夫《基地》系列致敬。而各懷鬼胎、失去記憶的船員在太空中醒來,互相猜疑尋找真相,則相當近似於2015年開播,2017年停播的加拿大科幻影集《暗物質》(Dark Matter)。與《暗物質》雷同的還有其中戲份吃重的亞洲角色都擁有日本姓名。

 

《太空的六場葬禮》第一時間讓人想起Syfy頻道也曾播出的劇集《暗物質》,然而要討論的議題則不大相同。

 

  不過雖然設定上有各種巧合,《太空的六場葬禮》仍然是與《暗物質》相當不同的作品。嚴格說起來,與其說這是一部講未來的小說,不如說這是一部講當下美國的小說。《太空的六場葬禮》星艦載滿了沈睡的人類,要前往外星殖民地,就像是當初航行到美國的船艦,滿載著尋找新天地的歐洲人。地球因為氣候變遷與環境破壞,不再適宜人居。更有甚者,複製人並不服從「真實人類」,而有複製人革命的亂象發生。

 

  在拉佛提的想像中,25世紀的美國,依然充斥著犯罪、歧視、以及富人對窮人的壓迫。甚至連複製人年齡的基礎設定值都具有美國風味──必須是25歲,言下之意,複製老人是沒有意義的。

 

  對青春的崇拜是一種美國特色,表現在該國器官移植的等待順位計算公式上。如果兩個等待器官捐贈的患者各種身體數值都相同,移植成功的機率與預後存活時間也完全一樣,那麼年輕的患者會比年紀大的患者更先等到器官,因為預期年輕人擁有更多的「未來性」,因此珍貴的資源應該放在他們身上。在美國的器官移植排序邏輯中,人可以被化約成一個演算法中的數字,數字可以決定命運。美國人認為這樣很理性,很好。

 

  不過為什麼不能這樣計算?一個出生只有六年的孩子,跟一個已經出生六十年的成人,後者對更多人來說在情感上是重要的,因為他的一生中接觸跟影響過更多的人,所以為了這條更有意義的生命,應該優先給他器官移植?這樣的想法真的就比較不理性嗎?

 

  人的價值究竟是什麼?人究竟是什麼?拉佛提自稱寫下這本小說,是為了回應希臘的古典問題「忒修斯之船」。一條船換了一根木頭,不改變它是同一條船,但兩根木頭、三根木頭、乃至全部都換新了呢?它還是同一條船嗎?那麼人呢?換掉一顆腎臟,你還是原來那個人,摘掉一條手臂,你還是原來那個人,那如果整個身體都換掉了呢?是什麼讓你成為你?如果一個你分散到複數個身體上呢?哪一個才是真正的你?

 

  《太空的六場葬禮》提出的哲學命題遠比行文方式更令我感興趣。論寫作風格與角色塑造,比本書優秀的可以舉出很多;但獨特的核心問題意識,才是讓這本書成為佳作的原因。所有優秀的科幻作品,都是為了回應作家身處時代的關鍵議題而誕生。而拉佛提的作品,儘管她個人或許並沒有這樣覺得,是對美國社會功利主義底下人的價值蕩然無存的一場回應。

 

 

書籍資訊

書名:《太空的六場葬禮》 SIX WAKES

作者: 慕兒・拉佛提(Mur Lafferty)

出版:獨步文化

日期:2018

[TAAZE] [博客來]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