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纂維基百科維生的人

即使是微妙的措辭或語氣變化,也能影響公眾對特定條目的觀感,更別說決定數百萬美元預算的去留。

 

  2013年1月11日,急診室醫生、維基百科最多產的醫學編輯之一詹姆斯‧海爾曼(James Heilman)密切注意維基百科上「後凸成形術」(kyphoplasty)的背部手術條目。此條目最初聲明手術效果「具有爭議」,但後來被一位身份不明的用戶提議修改為「有充分記錄和研究」。海爾曼認為以現階段研究評估這句話並非事實,因此拒絕了變更內容的要求。

 

  「椎體成形術」(vertebroplasty)與「後凸成形術」共用同一個維基百科條目,它是治療脊柱壓迫性骨折(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骨質疏鬆症患者身上)的常見做法。該手術主要是減輕骨折帶來的疼痛感,雖然手術過程聽起來不太舒服:醫生在骨折處附近將微小的塑膠球充氣,接著取出塑膠球把膏狀的塑膠膠合劑注入到球體產生的縫隙內使其硬化。

 

  該手術在九O年代變得流行,但它的效果並沒有得到具說服力的研究背書。2009年發表的兩項研究發現,椎體成形術與後凸成形術(後者與前者類似,但後者沒有在對照實驗測試過)的效果其實不比安慰劑治療有效,但每年卻還是有至少十萬例的手術進行(很難確定具體數字,因為這些手術並沒有記錄在國家數據庫裡)。2011年,美國醫療保險為椎體成形術和後凸成形術支付了約十億美元的金額,預估每年執行的手術量在研究發表後並沒有顯著減少。

 

  澳洲蒙納許大學的流行病學教授瑞秋爾‧布克賓德(Rachelle Buchbinder)認為:「在我看來後凸成形術是未經證實的治療方法,根據目前的研究我會說它與椎體成形術的效果一樣,也就是說它與安慰劑治療的效果相同。」但也有其他專家反駁,例如威斯康辛醫學院的放射學教授肖恩‧塔頓(Sean Tutton)代表介入放射學會發表的聲明稱,椎體成形術在適當情況下仍然安全有效。他說:「如果我的母親得了脊柱壓迫性骨折,經過數週的保守治療和臥床休息仍然持續疼痛和不適,我想都不用想就會進行這種治療。」

 

正在編纂維基百科的編輯。

 

  詹姆斯‧海爾曼更好奇的是,究竟是誰想試圖修改這條有爭議的條目。他利用Google搜尋和篩選可能提議的維基百科用戶後發現,一位名叫金‧薛布爾(Kim Schelble)的用戶擁有同樣暱稱的電子郵件。更進一步搜尋發現,薛布爾受僱於美敦力公司(Medtronic),而該公司主要銷售後凸成形術的醫療器材。

 

  幾乎沒有研究證明後凸成形術比椎體成形術更為有效,但對醫療器材公司來說差別很大:後凸成形術的器材比椎體成形術貴了數千美元,後者通常只需花費幾百美元。儘管美敦力公司沒有生產椎體成形術的器材,但它在2007年花了將近四十億美元收購另一間公司,該公司的生產項目包含了後凸成形術的醫療設備。

 

  海爾曼說:「他們擔心美國醫療保險的人會去閱讀維基百科條目,如果你用Google搜尋相關關鍵字,第一頁出現的就是維基百科的連結。」維基百科能左右醫療保險或醫院的高層決策者態度,進而影響十億美元的預算嗎?醫療器材公司應該擔心這件事嗎?海爾曼堅定地回答:「當然會,他們也會擔心。」事實上,薛布爾曾在一封電子郵件向海爾曼抱怨:「這個網站和上面的內容會嚇跑潛在患者,保險公司也不會想理賠這些費用。」雖然美敦力不願就此事回應,但海爾曼和薛布爾往來的信件,後來證明確實是薛布爾提出修改條目的要求。

 

  薛布爾擔心維基百科會影響公司業務並不稀奇,畢竟維基百科有很大的影響力:無論是消費者還是政策制定者,是專業條目還是無關緊要的小問題,維基百科都能滿足人們的資訊需求。然而,即使是微妙的措辭或語氣變化,也能影響公眾對特定條目的觀感,更別說決定數百萬美元預算的去留。

 

維基百科編輯如果不夠固執和敏銳,很容易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海爾曼不久後又收到一封來自俄克拉荷馬州放射科醫生道格拉斯‧比爾(Douglas Beall)的信件,鼓勵他重新考慮維基百科條目上對2009年兩項研究的重視程度。如果這是一封沒有無關商業利益的事情,信件看起來就像兩個醫生在探討醫學問題。

 

  但問題在於,比爾從2005年就一直在美敦力和其他幾間公司擔任醫療顧問,而且在2012年至2014年期間從美敦力獲得15萬美元(或更多)的研究資金。當然,人們沒有理由或證據相信比爾是受到美敦力公司所託,而且根據他為其他公司諮詢的資料表明,他也不是藉由推銷美敦力公司產品獲得利益的人。比爾不避諱或隱瞞自己與「許多醫療器材和製藥公司有資金和研究關係」,他指出絕大多數有關椎體成形術的醫學研究文獻都是由醫療設備公司所資助。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嚴謹的醫學研究需要耗費數百萬美元,大公司往往是唯一願意買單的人。

 

  一位名為勞倫斯‧愛普斯坦(Lawrence Epstein)的醫生也回應和感嘆這個事實,他寫道:「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大多數支持後凸成形術的主要研究(即使研究內容做的很好),幾乎都是受資助的研究者所撰寫,或者研究由美敦力全額資助。很多閱讀這些內容的人對此事很敏感,即使是非常具說服力的數據,他們也會抱持懷疑態度。我們需要的是非醫療產業所資助的研究:完全獨立的研究。」比爾也表明研究贊助者通常是醫療相關產業,他回應說:「我認為人們應該評論研究本身,而不是研究受到誰贊助。除非我們能擁有毫無偏見、完全獨立的研究資金,不然在此事成真以前我們都不得不面對這種情況。」

 

  最終,海爾曼保留了維基百科的大部分內容,如果不是他固執和敏銳的個性,很容易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截至目前為止,維基百科上還是寫著「椎體成形術的效果仍具有爭議」。

 

未公開的付費編輯將「影響維基百科的中立性和可信度」。

 

  2006年維基媒體基金會董事會成員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就曾表示「未公開的付費編輯(試圖改變維基百科內容,而且未洩露利益關係的編輯者)與網站的宗旨對立」。儘管維基媒體採取措施和更改規則試圖遏止,但這種做法直到今天還在低調進行當中。維基媒體基金會發言人凱瑟琳‧馬赫(Katherine Maher)提到:「他們花費大量時間巡查條目,特別是那些關於名人、公眾人物或公司的條目,並進行公關式的編輯。」

 

  維基百科對於中立語氣的要求非常嚴格,為客戶編輯維基百科內容的自由撰稿人麥克‧伍德(Mike Wood)說:「維基百科的寫作方式與其他寫作不同。」他提到自己與知名人士和公司合作,每篇文章能拿到400至1000美元的報酬,但是他不能提及客戶名字,因為有些人會因此檢舉客戶的維基百科內容。他說:「你現在打開新聞台,半小時內就會看到那些我編輯或創建的『商業廣告』。」他表示自己曾與「世界五大銀行之一」和「眾多政府高官」合作過。

 

  伍德大約在2008年開始編纂維基百科。他說:「維基百科其實會在一段時間後上癮,就像是玩電腦或手機遊戲上癮的人一樣。」儘管如此,寫到後來新鮮感已經逐漸消失,於是他開始尋找其他自由撰稿的機會。當他環顧就業環境發現,越來越多的廣告公司在尋找專門編輯維基百科的人。他說:「這可是一大筆錢。」2010年,他回歸維基百科定期編輯網站,差別在於他的身分是付費編輯。

 

  伍德提到,他回歸後才發現維基百科的生態已經有所轉變。他說:「在過去,經驗豐富的編輯會耐心地協助和指導新的編輯,但現在如果你是新手然後犯了一個錯,你很快就會被編輯老手批評。」

 

  伍德失去新鮮感的那幾年間,公關公司意識到維基百科的重要性,一開始是讓員工上去進行編輯,但他們很少留意網站規則,結果造成新手的舉證責任變得更困難,即使是有用的資訊變更也會被經驗豐富的編輯打槍,因此公關公司才會開始外包尋找編輯合作。他說:「他們因為維基百科的業務與我簽約合作,他們原本的編輯手法過於商業,因此無法符合維基百科的規則。」

 

  雖然維基百科有成千上萬的志願編輯每個月定期更新網站,看似能有效阻止任何帶有偏見的編輯。但是,許多活躍的編輯只熱衷他們有興趣的主題,而不願花時間去分析或檢視在不感興趣條目上的公關式內容。更重大的問題是志願編輯的人數正逐漸減少,越來越少人願意無償去維持一個規模不斷擴大的網站。2012年發表在《美國行為科學》的研究結果顯示,維基百科的活躍貢獻者數量逐年下降,主因是維基百科社群對新編輯並不友善。維基媒體基金會發言人凱瑟琳‧馬赫也承認這點:「對於那些進行首次編輯的用戶,我們應該採取更多措施讓他們清楚了解如何編纂出可信的條目,而不是進行利益衝突的編纂。」

 

  由於很難知道查到「未公開的付費編輯」,因此很難從經驗評估維基百科這些年來受到的影響有多少。2013年抓到的「Wiki-PR」是迄今為止發現規模最大的付費編輯操作,大約進行過幾千次的編輯。維基媒體基金會也承認這些未公開的付費編輯將「影響維基百科的中立性和可信度」。

 

 

圖片出處:Wikimedia Finland@flickr

 

參考報導:The Atlantic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