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當個完美的媽媽,於是我進了精神病院

社會不停宣揚「完美教養」,導致性格求好心切的女性精神崩潰。

 

  麗莎‧艾布姆森(Lisa Abramson)和丈夫住在舊金山,她做事條理分明曾是矽谷科技公司的行銷主管,因此當她決定生孩子時,她相信自己已經準備好成為完美的媽媽。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周一切都按著計劃進行,生活週遭充滿著愛,她說:「我那時真心覺得『不懂為什麼其他媽媽都說自己很勞累或養小孩很困難,我認為很簡單啊』。」

 

  但沒多久後孩子體重減輕,兒科醫生建議麗莎每兩小時餵一次奶,她開始覺得跟不上腳步,麗莎後來回憶說:「這讓我感覺很沉重,彷彿是說『我是個失敗的母親,沒有養好孩子』。我必須餵飽她——這是最重要的事,而我的幸福一點都不重要。」

 

  麗莎沒日沒夜地照顧孩子,幾乎沒有一天睡得安穩。即使從母乳餵養的煉獄中解脫,她仍然無法放鬆心情。由於身體和精神越來越勞累,她開始感到思緒混亂,並出現越來越嚴重的妄想和幻聽症狀。

 

  麗莎的丈夫大衛‧艾布姆森(David Abramson)提到,把妻子送進精神病院是一生中最糟糕的日子,他回憶說:「我必須帶妻子去醫院就診,然後把她送進精神病院。」大衛把麗莎帶到加州太平洋醫療中心(California Pacific Medical Center)的普通精神科病房,這裡大部分是藥物過量或酒精戒斷的病患,其他病人不停地尖叫和躁動,一位病人還認為自己是狗到處亂爬亂叫。大衛心裡明白,這裡並不適合新手媽媽住,他說:「那天晚上我不得不把她交給醫院人員照顧,這可能是最揪心的事情,因為我從她的眼神和肢體語言知道她很恐慌。」

 

  住進精神病院的前五天,麗莎沒有跟任何人說話,她說:「我不知道是我不會說話,還是我沒有說話,但我對環境感到相當害怕,所以我決定不回答任何人的問題。」麗莎不記得有醫生或護士告訴她為什麼在這裡或發生了什麼事,她只清楚記得住院大約一周後,大衛從網路上找到一份關於「產後精神病」的列印資料給她看。這篇文章提到,生產後荷爾蒙分泌變多,再加上睡眠不足,可能會引發混亂和偏執的症狀。麗莎起初並不相信,她以為這是丈夫為了騙她花好幾個小時用修圖軟體拼湊出來的假文章。她說:「我當下只覺得『不可能。我聽說過產後憂鬱症,但我從來沒聽過產後會發瘋』。」

 

精神健康問題是導致美國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產後精神病是真實存在的情況。研究表明,每千名產婦中約有一到兩人受產後精神病困擾;一些醫生現在認為受到影響的女性可能比數據更多,只是她們沒有到醫院診斷。如果沒有獲得妥善治療,部分產婦最後會崩潰而自殺。

 

  加州公共衛生部門的研究人員最近剛完成第一份關於產後自殺的大型研究,雖然還未公佈詳細的研究結果,但部分可查閱的資料顯示:加州在十年之間,就有99名新手媽媽自殺身亡。研究人員指出,這99起自殺事件中有98起原本可以避免發生。假如加州的醫療系統能更有效地對女性進行檢查、診斷和治療,這些人現在或許還能活著。

 

  加州埃爾卡米諾醫院(El Camino Hospital)的精神病學家尼瑪律吉特‧達米(Nirmaljit Dhami)博士指出:「我們所做的工作還不及所需的10%。」達米是產後精神疾病方面的專家,她經常治療婦產科醫生未適當處理的產後精神病案例。根據她的臨床經驗和觀察,許多醫生並不清楚產後精神病的初期症狀,也不明白症狀的起伏現象,她說:「病人大多時候表現出意識很清楚的情況,但其他時候會表現出嚴重的混亂和崩潰。」這正是麗莎的遭遇:雖然前一刻感覺頭腦清醒,但下一刻又會覺得牆邊有人在跟她說話。

 

  達米說:「沒受過這方面訓練的臨床醫生很容易忽略這些症狀,因為他們在診間看到病人和家人時會誤以為病人很正常,只是因為睡眠不足的影響,然後就把他們趕回家。」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8年的報告指出,精神健康問題是導致美國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該報告列出的新手媽媽死因中,精神健康問題(包括藥物過量)排名第七,幾乎與高血壓併發症差不多。而對白人女性來說,心理健康問題的死亡原因則排名第四。

 

  即使新手媽媽在孩子出生後的幾天或幾周內被轉送到精神科接受治療,普通的療程通常不夠充分或不恰當:醫生沒有對症下藥、保險公司在病患恢復前把他們趕出精神病院。達米表示,精神科的人員普遍沒受過這方面訓練,甚至沒有能力照顧新手媽媽們最基本的需求。例如,當麗莎第一次到精神病院診斷時,大衛告訴住院醫生他認為麗莎可能得了產後精神病,住院醫生卻回應:「你說產後什麼?」其他還包括探視孩子的嚴格規定。

 

  麗莎的家人對醫院的照顧和療程十分不滿,於是決定帶麗莎離開。後來他們找到達米接替麗莎的後續治療。達米為麗莎安排綜合性療程,一項她在埃爾卡米諾醫院運作的「產婦外展情緒服務」(Mother Outreach Mood Services),而麗莎可以一邊陪伴孩子一邊進行治療。

 

研究表明,每千名產婦中約有一到兩人受產後精神病困擾,而且實際情況可能比數據還糟。

 

  早在四O年代就有許多關於產後精神疾病的住院治療。標準程序是讓母親和嬰兒一起住進醫院專門設置的母嬰病房接受治療。母親療程的一部分是學習閱讀嬰兒的暗示和滿足嬰兒需求的知識,以及指導她如何滿足自身需求。晚上,嬰兒會睡在有看護值班的托兒所,媽媽便能不受干擾地好好睡覺。

 

  在英國有21個這類的母嬰精神病院,法國則有15個。這類機構也存在於比利時、紐西蘭和印度。但是在美國,一間也沒有。最接近這種治療方式的機構距離麗莎居住的地方3000英里,位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北卡羅來納大學醫院,這裡設置照顧待產孕婦和產後新手媽媽的病房。

 

  負責該部門的精神病學家瑪麗‧坎摩爾(Mary Kimmel)博士說:「她們有必要看看其他媽媽們的情況。」這裡每個房間都設有醫療級別的哺乳器,以及一名哺乳顧問協助新手媽媽哺乳。除此之外,還有專門的冰箱讓媽媽們儲藏母乳。但不像歐洲的醫療機構,這裡不允許嬰兒過夜居住也沒有托兒所,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到美國保險計畫的限制。坎摩爾指出,美國沒有任何一間保險公司會為健康的嬰兒支付住院費用,她說:「由於嬰兒沒有明顯的住院需求,所以保險公司不可能因為嬰兒在醫院就支付費用。沒有了這些保險補助,醫院也負擔不起昂貴的托兒費用。」

 

  曾在北卡羅來納大學醫院接受治療的愛麗絲‧薩提(Alice Sarti)指出,這裡是重新給她希望當個好媽媽的地方。愛麗絲生完兒子後陷入了躁鬱情緒,她過去曾多次跟憂鬱症搏鬥,但從來沒遇過這種情況。她回憶說:「每一分鐘我都得完成一項事情:研究日常照護,執行或重複執行任務。」

 

  身為業務分析師,愛麗絲很喜歡自己的工作效率和把事情一次做完。但後來,一切都變樣了,她說:「明確的徵兆是我開始為一些不合理的事情大吼大叫,這些事情對我來說有其意義。」但對家人來說,她就像歇斯底里的亂發脾氣。於是他們報警將愛麗絲送到離家最近的普通精神科醫院,而不是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專門病房。愛麗絲在醫院拒絕服藥,被院方視為麻煩的病人,她說:「一個社工直接告訴我,如果我再不『振作起來』,我的孩子就會離我而去。」

 

  住院的三周期間,她只見過兒子一次,而且時間只有20分鐘。她說:「我看得到卻摸不到他。他就坐在汽車安全座椅上,但我怎麼樣大吼就是碰不到他。」這導致愛麗絲出院後與孩子失去情感連結,她說:「這種感覺像是負擔,就好像『我到底該怎麼做好母親這個角色?』我抱著他,幫他洗澡,我做了所有該做的事情——但情感連結卻不存在。」

 

  愛麗絲到北卡羅來納大學醫院治療以前,還曾在另外兩間醫院治療過,但情況從未好轉。最後,她來到北卡羅來納大學醫院,這裡的人似乎都理解她所經歷的一切,以及所感受的壓力與內疚。院方經常讓愛麗絲去看兒子,並幫助她與兒子重新建立情感關係,她說:「美國的精神病院只是把病患集中關起來,而專為媽媽們設置的病房才像是治療傷口的地方。」目前,北卡羅來納大學仍然是美國唯一一間專為孕婦和新手媽媽設立精神科的醫院。達米任職的埃爾卡米諾醫院很快將開設專為女性服務的精神科門診,關注新手媽媽們的需求。

 

「新手媽媽經常得到許多關於自我犧牲的訊息,好像這才是完美媽媽的定義。但這些不是讓我成為好媽媽的原因,而是讓我崩潰的關鍵。」

 

  麗莎變回正常的自己後,一直在思考產後精神病經歷。儘管如此,她最後決定再生一個孩子,她說:「這是我一生中最勇敢的決定,我不清楚事情會如何發展,但再讓我嘗試一次吧。」當然,她也害怕產後精神病復發:「他們告訴我有50%機率會復發,雖然這次能建立更理想的環境預防,但你永遠不知道會變成怎樣——這些事情超出自己能掌控的範圍。」

 

  麗莎極力避免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醫院,她說:「住院治療是整個經歷中最痛苦的一部分。」幸好,第二個孩子出生後麗莎的產後精神病沒有復發,麗莎採取了所有她能做到的預防措施:確保自己有足夠的睡眠,允許自己適度的親餵母乳。

 

  麗莎說:「新手媽媽經常得到許多關於自我犧牲的訊息,告訴妳要『為孩子做任何事』、『犧牲自己放棄一切』,好像這才是完美媽媽的定義。但對我來說,這些不是讓我成為好媽媽的原因,而是讓我崩潰的關鍵。我試著把自己的需求放在首位,不帶有罪惡感養育孩子,並相信這樣我才能成為更好的母親。」

 

 

參考報導:NPR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