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非人:重溫經典漫畫《銃夢》

電影《戰鬥天使:艾莉塔》改編自90年代科幻漫畫《銃夢》。

 

  今天二月上映的電影《戰鬥天使:艾莉塔》,想必是不少日本漫畫迷的朝聖作品。《戰鬥天使:艾莉塔》改編自日文名《銃夢》(GUNNM)在九十年代連載的作品,就算在近三十年後的今天,這部漫畫給人的啟發依舊驚人。

 

  在《銃夢》的故事中,女主角凱麗是除了大腦之外,其他全由科技產物所組成的合成人。在未來的世界裡,因為科技的發展,生命不再脆弱。即使身體受到傷害,也能經由機械器官來使生活無礙。而凱麗也在每一次的事件發生後,重新了解到作為一個人的感受和情緒。從她與養父依德之間的相處理解到親情,與尤浩的相遇認識愛情,同時也體驗到失戀和絕望。漫畫裡的凱麗雖然是合成人的外觀,卻有著人一般的心和思想。在漫畫裡,人與非人的邊界其實相當模糊,外觀不再是定義人的標準。

 

90年代出版的《銃夢》首部曲封面。

 

  跟著漫畫故事線的演進,漫畫家木城幸人揭開這個未來世界中最大的秘密。那就是一直被認為是高等階層-天空都市的沙雷姆人,其實是大腦被晶片取代的人類。雖然出生時與一般人無異,但所有居住在天空之上的人都需要進行成年儀式,也就是使用記憶晶片取代人類大腦。從此以後,他們只有人類的外殼而沒有人類的頭腦。在故事中,當自豪的沙雷姆人知道此事時,大多都承受不了打擊而自殺。三十年前,漫畫家透過《銃夢》提出了對人的質疑,到底我們要如何定義「人」。

 

  隨著科技的進步,漫畫中所描繪的未來世界其實離我們越來越近。虛擬實境、數位代理人、機械取代受損的器官等,這些技術已經日漸發展成熟。可能不到一個世紀,合成人的創舉將會被實現。然而,「人」到底是什麼?卻是永遠無法解答的問題。在漫畫中,有兩大族群,一種是住在地表上,有著人類大腦、脊髓和機械身體的人類。另一種,則是有著晶片大腦和肉體的人類。兩個群體能夠互相交流,卻在關鍵的器官上完全相反。如果我們定義人是使用大腦思考的生物,那後者完全行不通。相反地,如果我們靠外表來判斷,前者要被稱之為人的可能性並不高。但若沒有任何一個依據,我們要如何評斷眼前的生物倒底是不是人呢?

 

到底我們要如何定義「人」?

 

  在網路發達的2000年時,漫畫家木城幸人重啟了這部漫畫,他提供給讀者一個小小的關鍵──「記憶」。當我們有著記憶,我們便能夠被稱之為人。未來的世界,可能一切都會被科技取代。然而,唯一只有生命經歷、情緒、感受、情感等,這些透過人類的心智所保留下來的記憶,才是成為人最重要的關鍵。再次回看1990年《銃夢》就會發現,劇情中凱麗愛著撿到她並成為養父的依德、她的初戀男友尤浩、受她尊敬的傑秀皇等。與他人接觸、建立起不同的情感關係,才是她作為人的證明,後續她也將這樣的觀念傳遞給他人。

 

2000年,木城重啟銃夢新部曲,名為《銃夢LastOrder》。

 

  那麼人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說真的,其實並不是透過身體上任何一個器官或是標記來證明身為人,而是自己與他人所建立出來的回憶,不論好壞。只有當別人因為與自己接觸,而產生特定的感受和記憶時,「人」就會自動產生了。所以物理性的存在其實並不是人的本質,而是那些存在於思緒中的感受,才是真實的人。在電影上映後,重溫了此部漫畫才發現,《銃夢》被認為是漫畫中的經典,其實一點都不為過。在與現今科技發展相差許多的三十年前,漫畫家就發現這項未來的問題並選為創作的題材,讓人相當地佩服。

 

書籍資訊

《銃夢》(全九冊)-木城幸人,1990~1995 [台灣翻譯版販售網址]

《銃夢LastOrder》(全十二冊)-木城幸人,2000~2014 [台灣翻譯版販售網址]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