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怒症:為何有些人無法忍耐特定噪音?

聲怒症的特徵是對特定的聲音(特別是其他人發出的普通聲音)做出憤怒或恐懼等強烈的情緒反應,但病因至今仍不清楚。

 

  對於住在匹茲堡的18歲高中生艾麗‧拉普(Ellie Rapp)來說,家人咀嚼晚餐的聲音讓她相當難以忍受,她說:「我的心臟會狂跳,我只有兩種選擇,不是無奈地哭泣就是生氣。那種感覺很緊繃,彷彿快死掉那樣。」

 

  拉普從蹣跚學步時就對某些聲音有這種反應。她回憶有次從幼稚園回家的路上,媽媽打開收音機唱歌,最後她開始歇斯底里地尖叫和哭泣。多年來,這個症狀讓每個人感到困惑,而她的心裡更覺得自己快發瘋了。她的母親凱西‧拉普(Kathy Rapp)多年來一直尋求各種幫助,最後在網路找到關於「聲怒症」(misophonia,或譯為「恐音症」)的相關文章。

 

  聲怒症的特徵是對特定的聲音(特別是其他人發出的普通聲音)做出憤怒或恐懼等強烈的情緒反應,但病因至今仍不清楚。對他們來說,聽見別人咀嚼聲音或聞到某些特定氣味,乃至哼唱、輕敲或敲擊鋼筆等聲響,都會引起他們的負面反應,彷彿大腦認定自己受到威脅或處在危險之中。

 

聲怒症的人在聽見觸發聲音時會表現出典型的壓力反應,例如心跳加快和流手汗。

 

  幾年前,聲怒症才擁有自己的名字,但在任何醫學教科書裡,它都沒有被正式列為一種疾病。許多醫生從未聽過它,病人如果提到這些狀況通常不會被重視,或是被診斷成情緒障礙。雖然許多聲怒症患者同時也有焦慮症或憂鬱症,但並非所有人都如此。關於聲怒症的相關研究很少,專家對於應該把它歸在自身障礙或特定疾病的意見也不同。

 

  由於人們對它知之甚少,周遭人很難相信或理解他們有多痛苦,而最近的一項小型研究為聲怒症的發病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愛荷華大學專研大腦如何感知聲音的菲力浦‧甘德(Phillip Gander)說:「我們確信已經發現一些有力證據,可以證明這種紊亂與大腦活動的特定模式有關。」

 

  2017年,他所在的團隊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發表的研究指出,有聲怒症的人的大腦對於某些聲音的反應不同。研究團隊觀察了20名有聲怒症的成年人,以及22名沒有聲怒症的成年人。他們讓受試者對不同聲音的不愉悅程度進行評分:包括吃飯和呼吸等常見的觸發聲音(trigger sounds)、指甲刮黑板等普遍討人厭的聲音,以及腳步聲或鳥鳴等中性聲音。研究結果發現,兩組人對中性和負面聲音的反應相同。

 

  但是聲怒症這組人還認為,進食和呼吸的聲音也讓他們感到不安。聲怒症的人在聽見觸發聲音時會表現出典型的壓力反應,例如心跳加快和流手汗。此外,當播放觸發聲音時,聲怒症的人似乎有一些不尋常的大腦活動。甘德解釋說:「聲怒症患者大腦特定部位的活動比另一組活躍得多。」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精神病學教授、專研情緒障礙的史蒂芬‧泰勒(Steven Taylor)雖然對該研究表示贊同,但他也點出了一些問題。首先,這項研究的規模很小,而且只憑一份簡短問卷來診斷為聲怒症。在其他醫學臨床症狀的研究中,透過問卷診斷遠遠不夠,通常必須跟訓練有素的臨床醫生或心理學家進行面談。此外,這項研究沒有說明導致聲怒症的原因,只陳述它與某些大腦區域的活動有關。

 

大多數聲怒症患者並不討厭「聲音」,而是討厭「特定的聲音」。

 

  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聽力專家瑪莎‧詹森(Marsha Johnson)專門研究聲怒症,她也是最早發現聲怒症的專家之一。她在看診時發現許多年輕人出現這些症狀,而且無法輕易解釋成聽力障礙或心理問題。她說:「他們像普通孩子一樣正常發育,但從七、八歲到十三、十四歲時開始出現這種症狀,而絕大部分病患是女孩。此外,他們發病的誘因很可能來自親密的家人。」

 

  早在1999年,詹森就將這種症狀命名為「選擇性聲音敏感綜合症」。後來研究論文描述了這種對聲音容忍度下降的症狀,「聲怒症」這個比較口語化的名字才開始流行。不過詹森認為這個名稱並不精確,因為從字面意思解讀人們會以為聲怒症的人憎恨聲音,但實際上多數病患並不討厭「聲音」,而是討厭「特定的聲音」。

 

  詹森開始在研討會發聲和組織線上社團,希望引起世人對聲怒症的關注。但是,這類團體規模仍然不大,人們對它的認識還不普遍。儘管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在罕見疾病頁面將聲怒症列為慢性疾病,但詹森認為聲怒症的診斷方式太少,而且可能也沒有那麼罕見。此外,聲怒症並沒有被列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這讓醫生難以診斷出它,而保險公司也很少承保與其相關的治療。

 

  目前並沒有任何根治聲怒症的療法,但還是有方法幫助病人應對。例如戴上耳機隔絕聽見的噪音和呼吸聲、透過運動轉移注意力,有些抗憂鬱症藥物也對病情有幫助。

 

 

圖片出處:Dark by 4:[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William [email protected]

 

參考報導:NPR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