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僅靠物質無法改變貧窮的命運:《桑切斯家的孩子們》

貧窮不只是經濟上的劣勢,它是一種生活方式,穩固且長久地由家庭世代傳遞,有獨特的社會心理,形成一個次文化。

 

在人類學家奧斯卡‧路易士筆下,赫蘇斯‧香吉士與他四名成年的子女,一起講出他們在墨西哥貧民窟的生活故事。 

  美國人類學家奧斯卡·路易士的《香吉士一家人──墨西哥底層生活紀實》(新版譯名改為《桑切斯家的孩子們》)主要講述了生活在墨西哥底層的香吉士一家人的生活。路易士從數百個家庭中選取這了一戶貧窮人家,請家裏的主要成員(50歲的一家之主赫蘇斯·香吉士、以及大兒子馬努埃爾、二兒子羅貝托、三女兒康蘇薇若、以及小女兒瑪塔)用自己的話講述了他們在墨西哥貧民窟的日常,以期層層堆疊出每一個人物的特點以及完整且立體的生活。路易士將這種研究方法稱之為「多重自傳方式」,他認為以這種方式敘述故事「有助於減少研究者的偏見,同時可以避免過度同情與冷酷無情的問題」。

 

  這些故事的確讓我們看到真實的墨西哥底層人民的生活。這也正是路易士的成就,即讓窮人自己去訴說自己的故事,同時給予了這些傾向於被忽視的聲音與發聲的機會。大部分的人們認為,貧窮源於知識與經濟的匱乏,然而這也許只是部分的解讀。香吉士一家人在辭彙與語言的運用上表現出了驚人的能力,同時也表現出了對生活的洞察力。他們並不缺乏知識。作為一家之主的香吉士也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三女兒康蘇薇若也進了大學學習。然而他們為什麼還是沒有擺脫貧窮的命運?這也正是本書的精彩之處。

 

  長達500頁的整本書包含了五位家庭成員對很多事情的描述,例如暴力、死亡、苦難、貧窮等等。而我認為最精彩的地方在於父親對於自我的敘述以及全家人對於父親的評價。從這種敘述與評價之中,我們可以抓住這個家庭「貧窮傳承」的原因。

 

  身為一家之主的赫蘇斯·香吉士是一個非常努力的男性,他對自我的評價是:「我沒有童年,孤單又可憐,很早開始工作了,我根本不知道怎麼玩耍。」而這樣的童年來自於赫蘇斯·香吉士的父親。他不識字的父親不准孩子跟別人玩,最令人驚訝的一點是父親完全不疼小孩,從來不注意小孩需要什麼。父親認為太關心小孩會毀了他們。香吉士崇拜父親的教養方式,並奉行不悖。因此他對孩子並不投入多少感情。

 

  而大兒子馬努埃爾是這樣描述父親的:父親嚴厲且付諸行動,從不碰酒,不准我們表達意見,必須接受他剛烈的性格。二兒子羅貝托表示:父親脾氣不好,對我們很拘謹,從不和我們討論問題,一輩子都喜歡工作。有一次,他大叫我:「混混、廢物、豬」,就是在羞辱我。後來我離家,不是我自願的,是我父親把我趕出家門。 他說我不是正當的人,我唯一在行的事就是讓他頭痛或丟臉。真的,我寧願他打我。大聲訓斥我,比打我還難過。罵人傷害更大。

 

  三女兒康蘇薇若說:「我的童年,除了痛苦和孤單,什麼都沒有」。當她生病嚴重時,父親只是對她咒罵:「你那個肺結核,咳得像狗一樣,等著可以去停屍間吧!」在這種「父親把自己傷了個遍」的情況下,康蘇薇若選擇了離家出走。

 

  幾個孩子無一例外表示非常愛父親,甚至崇拜父親。但是父親過分嚴厲以及惡語相加,使他們愈長大就愈失去了親近父親和表達情感的勇氣。父親把孩子傷了個遍,孩子在父親那裏被辱罵被欺壓之後,幾乎都選擇了離家出走。

 

  簡單地梳理了父親對自我的評價,以及孩子們對父親的敘述之後,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沒有童年」的生活方式竟驚人的相似。香吉士 「沒有童年,孤單又可憐」的敘述,正好與康蘇薇若「我的童年,除了痛苦和孤單,什麼都沒有」形成一種相似的重疊。這種重疊是否會循環往復至他們的下一代?這可能需要另一本故事。然而我們可以看到這兩代人的可憐的童年都來自於父親的教養以及愛的匱乏。

 

  其次,父親對孩子的暴力方式也被孩子移植到他們對待他人的行為方式之中。 例如康蘇薇若所說「哥哥們會打我,看到他們如此憎恨我,那種痛更撕心裂肺」。 而哥哥們這種打妹妹的暴力行為大部分也是從父親的「打小孩」教養方式中習得的。

 

  而香吉士一家人的結尾以馬努埃爾生活陷入窘境、羅貝托進監獄、康蘇薇若失去了對生活的希望、瑪塔街頭擺攤獨自養活11個子女而告一段落。而父親對他們的教養方式也在他們對他們的下一代方式身上繼續。

 

  事實上在這本書中,生活在貧民窟的香吉士一家人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對工作與賺錢的熱情,以及面對困難承擔責任的勇氣。他們面對困難從不退卻,而是認清現實,繼續努力。然而他們的家庭為何還是以悲劇收場?改變這種貧窮方式的任務或許可以從改變教養方式開始?貧窮的本質,正如喬治·歐威爾所說,是摧毀未來。世代的貧窮或許體現的並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劣勢,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代際傳承。貧窮不僅僅是經濟上的貧窮,更是精神與愛的貧瘠。

 

  我曾見過一些人,他們貧困,甚至每天工薪只有幾美元,但他們不潦倒。窮人社區事實上充斥著許多具有努力、埋頭苦幹的並具有革新性的人,他們每天都努力的付出血汗去賺微不足道的工資去養活一家人。然而他們為什麼還是貧窮?位於邊緣化的香吉士一家人的敘述讓我們看到了香吉士認為自己在努力賺錢養活一家人的時候,他認為自己已經做到了自己應盡的一家之主的責任。他認為孩子只要有衣穿、有錢用、有房子住就已經完成了他的責任,他已經不需要再付出過多的感情。

 

  而事實上,這種教養方式只是將孩子商品化,他僅僅是在用錢購買親人之間的距離。而這種交易事實上才是導致他們一家人越來越疏離的原因。一些國際借貸組織進行過一個調查,他們給創業的窮人提供資助之前會提供兩個選項,選項一是僅僅給窮人錢,讓他們自己去創業;選項二是錢以及來自全球組織的支持與鼓勵。大部分人選擇了第二選項:愛與金錢的組合。因此改變貧窮,不僅僅是與金錢與政策本身能夠扭轉的,改變貧窮,需要傾聽他人真正的需要,投入愛的力量,以及金錢的支持。金錢與愛組合的力量,或許會帶領更多的窮人打破匱乏心態的壁壘,走出貧民的世界。

 

  如果一家之主的香吉士能夠固定地在某個下午坐下來,和孩子們喝一杯茶,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對他們投去關注的目光,他們的故事會不會就不會以悲劇收場了?

 

 

書籍資訊

書名:《香吉士一家人:墨西哥底層生活紀實》 The Children of Sanchez: Autobiography of a Mexican Family

作者:奧斯卡.路易士(Oscar Lewis)

出版:左岸文化

日期:2014

[TAAZE][博客來]

 

2020年新譯版中文書封。

 

2020新版update

《桑切斯家的孩子們:一個墨西哥家庭的自傳》(內容重新審定版,書名與人名亦有所調整),2020,左岸

[TAAZE][博客來]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