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李泰祥:〈走在雨中〉(1979)

 

文|張茵惠

 

「脫完衣服就是多雨的五月。」 -戴洪軒評李泰祥

 

李泰祥與詩人鄭愁予合作推出的現代詩音樂專輯封面。

 

  一代跨界音樂才子李泰祥於今年一月二日病逝。對於許多樂迷來說,他的離世象徵了民歌時代的終結。追求清新、結合文藝的民歌時代事實上早已經結束,然而那些美麗無垢的旋律依然鮮活,勾動人心。

 

  說起李泰祥,人們第一個想起的可能是由三毛作詞的〈橄欖樹〉,這首歌被許多人翻唱,包括流行歌手孫燕姿。又或者是電影《歡顏》的同名主題曲〈歡顏〉,甚至是一度被丟進垃圾桶但又被齊豫撿回來的〈你是我所有回憶〉。對於現代詩有興趣的人,可能會提起李泰祥為鄭愁予譜寫的〈錯誤〉。喜歡古典音樂的人,則可能津津樂道,李泰祥如何在《中國交響世紀》系列中,將台語歌曲〈望春風〉、〈鑼聲若響〉譜成交響樂。他的音樂並不純然在廟堂之上,但也不是完全失去了矜持,向通俗文化臣服。在流行樂曲作品中,不時運用的弦樂,依然隱隱標示著他的古典音樂血緣。

 

被遺忘的音樂沒有意義

 

〈走在雨中〉手稿之一。 

 

  李泰祥曾經思考在古典與大眾之間如何取捨,他做了一個決定,就是「被遺忘的音樂沒有意義」。然而問題是,被「誰」記得、如何「記得」是否也同等重要呢?大家記得的李泰祥如同教堂的彩色玻璃,用眩目的姿態,述說著神聖的故事,但依然鑲嵌在時代的窗格裡。70年代的美麗如此清教徒,情感節制保守,快樂與傷心都在甫開放的社會氣氛中顯得小心翼翼。不想唱著紙醉金迷的歡愛,因此訴求面目不清的遠方(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了夢中的橄欖樹),看似無關痛癢但其實意有所指的思婦(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比起〈橄欖樹〉帶來的二手無可考的遠方(儘管三毛的遠方即使二手依然有其魅力),李泰祥於1979年寫詞作曲的〈走在雨中〉更能體現他對流行音樂的想像。不過不失,感情蘊藉,具有時間剪接推移而換幕的感覺。雨的印象是70到80年代情歌中經常使用的情感象徵,譬如蘇芮的〈請跟我來〉中就出現了「當春雨飄呀飄的飄在,她滴也滴不完的髮稍」,涼而不冷的雨絲不只是反映台灣氣候而已,還像類似古詩十九首的種種首句開頭那樣,成為某種既定婉轉情感的具象表現,可以說是老梗,但更可以說是抒情的傳統。在〈走在雨中〉樂曲開頭,李泰祥加入了自遠而近的下雨的聲音。讓遙遠的、抽象的召喚,彷彿具有濕度跟顆粒感。

 

 

#官方comix版本〈走在雨中〉,加入了現代插畫,表現出舊曲的新風貌。

 

 

當我走在淒清的路上 天空正飄著濛濛細雨
在這寂寞黯淡的暮色裡 想起我們相別在雨中
不禁悲從心中生

當我獨自徘徊在雨中 大地孤寂沈沒在黑夜裡
雨絲就像她柔軟的細髮 深深繫住我心的深處
分不清這是雨還是淚

記起我們相見在雨中 那微微細雨落在我們頭髮上
啊 往事說不盡 就像山一樣高好像海一樣深
甜蜜綺麗彩虹般美麗往事 說不盡就像山一樣高
好像海一樣深 甜蜜綺麗彩虹般美麗往事

 

 

  樂評人戴洪軒曾評論李泰祥,說李泰祥喜歡新鮮事物,喜歡變化跟技巧,但需要脫掉多餘的外衣,才能展現他最好的部份。戴又說,「脫完衣服就是多雨的五月」,這句話耐人尋味。是充滿生命力的、具有樹葉跟大地氣味的五月嗎?為何不是陽光燦爛的五月,而是「多雨」的五月呢?更或許,是即使有雨也不絕望的,哀而不傷的五月吧。

 

  當李泰祥獨自徘徊在雨中,雨從暮色一路落至深夜,但他依然擁有彩色的回憶。我們依然擁有他帶給我們的美麗往事,所以這不是終點,這是詮釋的另一個開始。

 

 

 

圖片credit:

李泰祥數位音樂博物館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