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爐是媽祖的煙斗,但我要去哪裡?《當 一個人》

《當 一個人》中的老人幾乎就是未來許多老人的寫照。

 

  《當 一個人》與《幸福路上》各自榮獲第55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及長片,但也許因為前者是短片,也沒有在院線放映,曝光度及受關注程度遠不及後者多。但《當一個人》可說是橫掃了去年及今年各大動畫獎,除了金馬獎之外,在台北電影節、台中國際動畫影展、高雄電影節都有所斬獲。

 

  《當 一個人》富含濃濃的台灣味,敘述了一個修紗窗的老人一天的生活,這部動畫本來預計是三分鐘,但製作團隊發現,要足夠慢才「跟得上老人腳步」,結果最後的成怎足足有十五分鐘之久,這讓人想起了聞天祥評《大象席地而坐》時所寫下的一句話:「別人用一半的時間述說英雄旅程,胡波卻花兩倍的時間講一天之內發生的事情。」認真說起來老人一天做的事,不論能做的或想做的,真的不是太多,而這些事在大眾眼中可能是平凡無奇甚至無聊的瑣事,十五分鐘對觀影者來說或許是有些長了,也或許在觀影中向我們襲來的拖沓感,就是平常那夾在車陣與暗巷中的陳悶與緩慢。

 

  老人在火車帶來的叩嘍聲響中醒來,這一天也許跟昨天沒有什麼不同,也會是對於明天來說一樣的昨天。電話裡的留言揭示了老人有子女,但沒有跟他同住,生活大小事都得靠自己,是個名符其實的獨居老人。

 

他騎著自己的工具車出去,車子的喇叭播放著台灣人們為熟悉的攬客詞,「修理紗窗、紗門、換玻璃」。

 

  今年四月內政部公布台灣人口已經連三個月減少,國發會甚至推估在2020年台灣即將進入人口負成長的狀況,比之前推估的時間還早兩年,少子化與高齡化已經是老問題,在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必須也做到資源與財富的再分配才能讓人們養育子女的負擔變少,而高齡化使得政府必須撥出更多的預算建立老年照護系統,才能減輕目前社會主要工作人口的負擔。

 

  片中的老人幾乎就是未來許多老人的寫照,一個人生活,而他們所居住的地方也許即將面對都更拆遷。這些房屋也許是祖厝老宅,也許是違建,旁人看起來生活條件極差的地方去是他們溫暖的避風港,他們熟悉這裡,伴著紗窗破洞透進來的風入睡,火車的噪音帶替了他們的生理時鐘,佝僂著提醒自己還在地上人間。

 

  他騎著自己的工具車出去,車子的喇叭播放著台灣人們為熟悉的攬客詞,「修理紗窗、紗門、換玻璃」。街上的公車宣導著有孩子是多麼幸福,在這個人口老化的社會,孩子顯得比老人有價值的多。中後段開始帶入了魔幻風格,他一路上經過的街景,充滿了台灣傳統的街巷風情,冰店、理髮院、珠心算班等,也許都是你我小時候再熟悉不過的日常。

 

老人的一天從甦醒一直到了傍晚時分,他經過天后宮,決定下車坐坐。

 

  老人的一天從甦醒一直到了傍晚時分,也象徵著他已邁入遲暮,他經過天后宮,決定下車坐坐,最後的幾分鐘顯現了宮廟對於台灣人尤其是老人是個多麼重要的存在。當子女不在身邊,它成了交流聚會的場所,即使只是孤身一人坐在樓梯上,都能安身、安心。片中將香爐當成媽祖的菸斗饒富童趣,也是用另一種方式呈現人們認為自己的祈禱透過拜拜與燒金紙能夠直達天聽。人在嬰孩時期與老年時期也許是最能隨心所欲的時候,卻也是能力上最為不足的時候,青壯年正是最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的年紀,卻有太多旁鶩在身,老人的房子終究是被拆掉了,沒了安身之處,連貢著的神像都墜落了。

 

  《當 一個人》雖是動畫短片,卻沒有採用翻模或3D列印類型偶動畫,而是使用傳統的捏麵工藝,並透過逐格攝影方式變成動畫,臉上的紋路依然明顯,厚重的眼瞼扛不住風塵;光影之間不只間接帶出老人的心情,更是暗示了他生命的消逝,而踽踽蹣跚的姿態更是讓這個沒有對白也沒有真人出演的故事依舊傳遞濃厚的情感。

 

  「當一個人,我要去哪裡呢?」這也許是城市中許多小人物的自問,也希望會成為眾人對那些陌生人的疑問,甚至轉換成一點關心。

 

 

 

電影資訊

當 一個人》(Where am I Going?)-黃勻弦、蔡易錦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